巴中市恩阳区渔溪镇中心卫生院医务科科长、外科住院总 高俊
在基层工作的这两年多时间里,有3件事让我印象深刻。
第一件是两位老人的故事。王奶奶年迈多病,经常是由她的老伴儿赵爷爷照顾住院的她。这两位老人出入院的次数较多,也成了我们这儿的老熟人。有一次,王奶奶又来了,但她是一个人来的。经过询问得知,她的老伴已经去世了。其实赵爷爷病得更重,只是隐忍不发而已。我当时有些自责:“我怎么就没有注意到他呢?”如果我多关注一点赵爷爷,也许王奶奶不至于现在就孤孤单单一个人。
第二件是一位31岁小伙的故事。小伙已瘫痪在床30年,而且是高位瘫痪。在防疫政策调整后,小伙感染了新冠病毒。当时,他的情况非常不乐观,需要价格高昂的营养液来维持基本的生理机能,这无疑让他们原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在治疗的过程中,我犹豫了,跟其父母聊了一下,要不要放弃治疗?他们父母没有犹豫,坚持治疗,因为那是他们的孩子。那时,我感到作为一名医生的无能为力,如何能让这个家庭过得稍微轻松幸福一些呢?
第三件是一个小孩治疗感冒的故事。这件事让我觉得有些无可奈何。有一位家长领着孩子来治感冒,我建议按时给孩子服用感冒药,多喝热水。结果家长又带着孩子到其他医生那里就诊输液。倡导合理使用抗生素的路还很长,我们医务人员仍需努力。
在医疗岗位,能见到人间冷暖、世间百态。我们医务人员更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增强本领,守护百姓健康。
广安市广安区石笋中心卫生院内科主任 莫冬阳
2019年7月,我怀揣着“医者仁心,救死扶伤”的信仰,来到石笋中心卫生院内科工作,现实却给我当头一棒。
记得刚到医院上班时的一个夜晚,急诊来了一位老年胸痛患者,刚躺在检查床上检查,便突发呼吸困难、心脏骤停,我立即冲上前去实施胸外按压,同时口头嘱咐护理人员建立静脉通道,实施推肾上腺素等抢救措施。后来患者不断呕吐,大量淡黄色食物堵住了口咽部,但是在场人员没有人会气管插管,无法开通患者气道,医院也没有一台好的除颤仪,患者最终还是抢救无效离世。
这个患者的离世让我第一次切身感受到一股沉重的无力感,国家培养了我们,基层的百姓也确实需要我们,要怎么发展基层、怎么保护一方群众健康呢?此后,这个问题不断浮现在我心中,时刻提醒着我要为了基层群众的健康而不断努力。后来,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关爱和大力支持下,我先后被任命为内科医疗组组长、内科副主任等。
3年过去,自己参与并见证了基层的一些改变,基层也确实改变了自己。3年来,我看到了医院的发展潜力和员工的凝聚力、爆发力、战斗力,也让我反思基层医院为什么留不住人才?基层医院为什么不能壮大?基层医院为什么缺医少药?要真正解决这些问题,还是要靠医院内部的拼搏精神。
眉山市洪雅县余坪镇卫生院副院长 刘敏
2019年,我刚到余坪镇卫生院工作时,院里的情况比我想象的更具体,CT、MRI、胃镜等医疗设备都没有,这让我有些不知所措。这时,我只有沉下心来,分析了解我们医院收治患者的疾病谱,其实大多都是很基础、很常见的普通疾病,见得多、临床经验更丰富一点后,也不需要那么多高级的检查设备、治疗手段,在一些常规辅助检查的支持下就已经能诊疗了,如果真是受到条件限制,那就按照咱们分级诊疗的原则进行双向转诊。
慢慢地,我把自己在规培期间学习到的一些急重症的识别与基本处理知识运用在平时的工作中,填补了以前医疗上的短板、空缺,也赢得了病人和同事的认可。兼任医务科科长后,我发现诊疗过程中没有医患沟通记录、交接班记录,患者用药则是“三素一汤”常态化开展,然后我就着手建立18项核心制度实施方案,买了工具书,手把手和大家讨论病历怎么写、药品怎么用,定期邀请上级专家给我们培训、考核。在院领导的支持下,工作开展得十分顺利。随着医院稳定发展,我们逐渐开展了腹腔镜、胃镜、肺功能、心脏彩超、动态心电图检查,CT也即将到位。
陪伴着医院一步步变得更好,我心里面有股说不出的温暖。3年基层工作,沉淀了我的浮躁轻狂,坚定了我的医者信念,卫生院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责任与担当,更是对全科医学的深入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