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0版(2023年02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成都高新区充分发挥医联体作用勇担救治责任
智慧医疗零距离 上下联动保救治
陈建梅 冷莹

     “一医院的老师们,我们病房有位新冠病毒感染患者,住院治疗3天,效果不佳,需要转诊……”

     “一医院心内科的老师们,我们病房有位83岁的老年女性,诊断为肺心病、心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现治疗已9天,病情无好转,需要转诊……”

       在成都高新区中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一医院)心内科、呼吸内科的科联体协调微信工作群里面,不时跳出此类上转求助。

       近年来,成都高新区依托“智慧蓉城”建设,与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网格化城市医联体迅速行动,采取一系列举措,助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升危重患者快速识别能力,以及危重患者的通畅上转机制,以切实有力的上下联动,尽全力守卫居民健康。

       完善辅检、床旁快检、远程CT

       保障能识能判

       在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放射科的指导下,中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2022年建立起CT检查室,患者在中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CT检查后,数据会远程传输至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放射科阅片平台,由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放射科医生出具影像报告,中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CT室再将报告打印并交给患者。2023年1月开始,中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日CT检查量最高达到180人次,大大方便了辖区居民。

       同时,为保障中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及时识别患者病情变化,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快速梳理了中心的辅检能力,包括诊断心衰、炎症表现、凝血和D二聚体等各类关键指标。在此基础上,补充建立血气分析和肌钙蛋白等床旁血液快检系统。前者用于判断是否存在呼吸衰竭以及严重程度,并进行分类;后者可以反映是否有心肌损害。从抽血到出具报告仅需10分钟,实现及时诊断、及时干预。

       同质化培训、驻点查房、远程会诊

       保障能治能管

       为保证居民在中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可获得与三甲医院同质的医疗救治,中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上下联通、共享资源,开展了新冠病毒感染诊治方案培训、典型病例分享、影像读片、同质化药物准备、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青苗驻点医师查房、呼吸专科主任医师线上会诊等工作。

       67岁的林大叔,有高血压病,受凉后出现发热、身痛、咽痛、咳嗽、干咳,后情况逐渐加重,出现胸闷、气紧、痰多痰黄黏。1月2日,他前往中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行胸部CT检查,结果显示肺部变白。

       综合考虑患者年龄大、有基础疾病、肺部病变较重等因素后,住院部副主任医师嫣琴很快在微信工作群发出上转需求,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驻点“青苗”立即联系了心内科护士长和当天值班医生,确认床位、接诊医生后,患者当天就转入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心内科病房。治疗1周后,林大叔病情好转、顺利出院。

       为进一步做好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救治能力提升、能力储备,真正提高医疗救治、基层公卫服务质效,增强辖区群众就医的便捷性,成都高新区卫生健康局不断升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硬件设施设备,截至目前,辖区内中和、合作、桂溪、芳草、锦城等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提供CT检查;同时,不断加大引进华西系、省人民医院、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等优质医联体资源下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