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8版(2023年02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
守好危急重症患者的“第二站”
□本报记者 侯文瑾

     “小陈的情况是越来越好了,很快就能出院了。”正月初一值班时,看着已经能够自主活动的患者小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钟文和家属一样开心。在过去的20多天里,29岁的小陈一直牵绊着医务人员的心,与他一起备受牵挂的,还有全病区的患者。

       因患者病情好转而欣慰

       重症肺炎、脓毒性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型呼吸衰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多脏器功能衰竭、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胃肠功能紊乱、中度贫血……在小陈的诊断书上,密密麻麻地写着18项病情诊断结果,因为病情危重,从老家医院转送到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时,即刻住进了重症医学科。经过及时抢救和后续的ECMO治疗,小陈逐步稳定了生命体征。入院18天后,小陈被转入全科医学科继续治疗,整个春节都是在全科医学病区里度过的。

     “小伙子还这么年轻,还有很好的未来,我们一定要竭尽全力!”在小陈住进全科医学科以来,钟文带领团队时刻关注着他的病情状况,动态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从各项数值回归正常,到脱离呼吸机,再到可以自主活动……一个又一个的变化,让全科医学医护团队倍感欣慰。目前,小陈正在接受康复治疗,情况也在持续好转。

       与小陈相比较为幸运的是刘大伯。离过年还有十来天,刘大伯因患上老年肺炎双肺发白,极为虚弱,加之合并多种基础病,情况不容乐观。在重症医学科的抢救和观察中“逃出生天”后,转入全科医学科,由医护团队精心照料。节日前夕,刘大伯的家人带着事先准备好的锦旗来到医院,并接他回家。“我还以为自己赶不上在家里吃年夜饭了,真的太感谢全科的医护团队了!”

     “超负荷”下的全力守护

     “累肯定是累,但特别能感受到这份职业带来的人生价值。”从急诊科到全科医学科,从医的19年时间里,钟文几乎每年春节都是在岗位上度过的,今年,也不例外。

       自去年12月初至正月初六,全科医学科一直处于“超负荷”的状态,并抽调了多名医护人员参与临时综合病区的工作。虽然第一轮感染潮在春节前夕平稳退去,但全科医学科仍要做好恢复期患者的救治工作。

     “那段时间我们主要以收治呼吸系统感染的高龄患者为主,这些患者所患疾病一般会涉及呼吸合并心脑血管、消化等诸多并发症,还有一些有症状但没有查明病因的患者。”钟文表示,全科医学科所承担的角色更多情况下是ICU患者和急诊患者的“第二站”。

    “我们也是为数不多的拥有呼吸机的科室,可以确保患者多症并发、情况不佳时及时维持生命体征,正因如此,不论是平日还是春节,全科病区常常处于满员的状态,春节期间患者有转入也有转出,但56张床是满满当当的,处于肺炎感染恢复期的高龄老人里年龄最大的有92岁。”钟文说道,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提高,身体不舒服时“等一等”“节后再说”这样的想法也少了,所以更要为这些患者做好医疗救治的保障。

       据钟文介绍,为了保证患者持续获得高质量诊疗,春节前,团队就制定好了各项应急预案,通过岗位细分、动态调整等多方式结合,保障医护资源在节日期间的合理分配。

       就是这样,全科上下,每一位医护坚守者的背后,都写着“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怀,用实际行动构筑起群众健康的防护屏障。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