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还有没有哪里不舒服的?”“这边床位都需要收拾好做好准备……”“明天我们还有一个应急演习……”农历腊月二十八,记者在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庆云院区)急诊科,见到了科主任侯任昉,他一路疾步而来,查看了在留观区的患者,向护士们做了几句简短的交代。看着急诊科的工作节奏,仿佛大街小巷上的年味与这里没有丝毫关系。
急诊走出“艰难时刻”
经历了去年12月以来的新冠病毒感染潮之后,春节前夕的急诊科终于“喘了一口气”。回忆起之前忙到“脚不着地”的景象,侯任昉觉得恢复到眼下这样非常不容易,可以说是度过了急诊的“艰难时刻”。
“这里的推床,高峰时期一个也没有闲着,在留观区域,补了多张床位后,能挤满整个过道,一直到这里……”侯任昉一路从一楼摆放转运床的区域走到二楼,站定在护士站前面比画着说道,这意味着当时的急诊大厅、走廊、诊室和留观区里满是患者。
记者在急诊科见到侯任昉时,留观大厅的病床上还躺着10多名临时留观的病人。“留观病人的病情较为复杂,有些患者在各项情况平稳后就能出院或转到相关科室住院,但目前他们的输液和治疗情况都需要急诊医生在这里时刻关注着。”
农历大年三十前夕,一场紧张有序的突发事件群体伤应急演练在急诊科拉开序幕。“我们急诊人不谈节日休假,越是放假我们越是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待命,也许上一秒风平浪静,可下一秒就要忙到暴风骤雨。”侯任昉坦言,只要身在急诊,就要担起这份责任,要在高度紧张的节奏中,做到精准判断,在不断学习和实战中总结经验,一次次站在生死较量的第一线,为患者博取生机。
按照以往的经验来看,车祸伤、急性心肌梗死、酒精中毒、消化道出血、高血压、血糖失控等都是春节期间的高发症状,与此同时,还要警惕大型突发事件导致的群体救治。“我们平时也是处于随时待命的状态,处理各类危急重症是常规工作,节日对我们急诊人来说就是平常日子,因为我们的工作职责就是在这样一个特殊岗位上守护群众健康。”侯任昉淡然地说道,急诊科,最为关键的意义是保命,容不得一点马虎和差错,急诊科每个假期都留有充足的人员在岗值班,一线、二线或三线,哪怕轮休人员也保持24小时电话畅通,随叫随到。
科室安排春节“节目”
“大年三十到正月初六,每天早晨7点,急诊科各个诊室,都有医生值守在岗。”侯任昉打开名为“庆云战友急”的工作微信群,通过汇报记录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位位在岗坚守的白色身影,每天早晨7点过,便以照片的形式准时出现在群里。春节期间,仍然能在科室里看到侯任昉。
仅仅是大年三十这一天,就记满了整整一页登记簿。其中,推进抢救室进行抢救的患者里,年龄最大的已91岁,患上肺炎的刘婆婆肢体无力20余天,送到医院时已经意识模糊,经检查,刘婆婆发生了脑梗,吸氧、监护、完善各种检查后收入院;送来抢救的还有自诩身强力壮的20岁出头的年轻人,因腹部疼痛难忍被“120”送进抢救室……一位位紧急而来的患者在急诊科的迅速处置下转危为安。
科室里虽然没有年味,但还是要充满人情味。“每年春节我们都这么过的,忙到忘了节日,不过我们也安排了‘节目’。”侯任昉说,每到春节,作为坚守在岗的排头兵,急诊科率先受到各级领导的慰问,各式各样用来扛过漫漫值班长夜的零食和慰问品,寄托着责任与关怀陆续送进休息室。除夕夜,侯任昉在科室群里给“战友们”发放了拜年红包。这些在常人看来再简单不过的项目,对于急诊人来说,都已经是将“年味”的氛围感拉满了。
不服老的“侯叔叔”
今年春节,侯任昉多了一份惊喜——三天“超长”假期。
从事急诊工作30年,侯任昉早已习惯了忙碌,陪伴家人的时间少之又少,说不愧疚、不遗憾都是假的,历经抗疫三年,医护人员陪伴家人的时间更是大打折扣,侯任昉也不例外。“这些年来我第一次休了一个长达三天的春节假期。”侯任昉回忆自己的假期:“今年是休假最多的一年,连续6年没能在春节去孩子的外公家拜年,亲戚们看到我都在感慨,怎么变化这么大?白头发怎么长了这么多?”侯任昉只能笑着说道:“我也没办法,在急诊嘛,头发现在不仅白了,还掉了不少,医院里好多同事都叫我侯叔叔,我是老了吧?”虽然嘴上这样回应亲戚,但侯任昉打心里并不服老,三天时间里除了看望家中老人,还跟着孩子看了一场最新上映的电影,打了一场酣畅淋漓的网球,向周围人证明了自己“正青春”。
接下来的三天,侯任昉仍然7点过按时到岗,重复着紧张与忙碌的急诊工作,安排交接班、日常查房、紧急抢救、多科会诊、交代病情……
“侯主任,我们可以协调一辆院内‘120’去接患者吗?”“好的,办出院手续和转运病人同时进行,可以节省时间……”采访结束,侯任昉转身便投入到工作当中。
(图/尚岚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