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2年的尾声,全国上下正面迎接了奥密克戎毒株感染带来的“大考”,医务人员感染人数突破3年来最高值,医疗资源挤兑现象显现,医疗服务压力持续上升……
为守好“保健康、防重症”的健康防线,统筹做好患者救治和日常医疗服务等工作,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作为国家三级甲等医院,四川大学华西春熙医院·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坚决对标国家“新十条”和四川省“新五条”,结合医院具体实际,积极扩充重症医疗资源,保证重症、危重症患者得到更及时有效的诊疗,展现“省四人”的勇毅与担当。
拉开战线
全院“一盘棋” 筑牢疫情防控“铜墙铁壁”
为保证大量急危重症患者的顺利救治,四川大学华西春熙医院·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实时研判、加强调度、统筹规划、强化垂直管理、集中优势力量,全力保障群众就医需求。
该院全体职工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落实到医疗救治的第一线。据医务部介绍,医院原有重症床位17张,2022年12月7日后转化重症床位91张,全院重症床位数达108张。从2022年12月7日起,每日接诊门急诊患者900人次以上,12月29日全院在床患者422人,其中新冠病毒感染者330人,占比达78.2 。
“我抗原弱阳,没明显症状,还能坚持”“我防护好了的,让我上完这个班”“我还可以再撑一撑,撑到你们回来”……
2022年12月以来,医护人员陆陆续续“中招”,科室门诊在大部分医生感染减员的情况下没有退缩,咬牙坚持确保门诊顺畅运行,平稳应对了门诊患者就诊高峰。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陈宇洁表示,呼吸科几乎“全军覆没”。元旦假期,门诊、急诊、呼吸科病房、重症ICU等重点科室很多医护人员放弃休息,坚守在一线。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在患者急剧增加、医务人员减少的情况下,医院配足急救人员和设施设备,加快构建新冠病毒感染分级诊疗体系。医院科学协调各环节工作,多措并举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筑牢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
“医院通过优化诊疗服务流程,强化院前急救资源调度,扩容危急重症病房,调整重点科室人员班次等措施,整合统筹医疗资源,畅通危急重症患者救治绿色通道,坚持人力资源调配全院‘一盘棋’、病房床位收治全院‘一盘棋’、医疗物资调度全院‘一盘棋’,统筹做好新冠病毒感染者救治和日常医疗服务保障工作。”四川大学华西春熙医院·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张立表示。
主战场之一
ICU撑起最后的防线 “医护人员‘康复’都必须快一点”
ICU是医务人员与死神赛跑的最后战场,也是最忙碌的“战场”之一。
2022年12月初开始,四川大学华西春熙医院·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ICU一直处于满床状态,医护人员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抗争,全力保障重症患者的生命安全。
“两周前是新冠病毒感染的高峰期,随着疫情进展,收治的病人病情也越来越重,在工作强度陡增、医护人员减员严重的情况下,科室排班十分困难。”重症医学科护士长周洁说道,ICU的护士全部都感染了,所有的护士顶着高热和全身酸痛坚持上班,实在撑不下去了,护士长安排轮流休息后又继续上班。“在ICU,医护人员‘康复’都必须快一点!”
科室里,个子小小的甘虹,上夜班时像只小猫一样蜷缩在角落里发抖,当被问到为什么不早点向护士长报备请假时,她说:“这个夜班自己不上别人就得上,而且下夜班后就可以回家睡一会儿了,不打紧,大家都不容易。”
已经怀孕30多天的张永梅,在怀孕和感染的双重压力下,看到科室的情况,依然主动坚持上班,熬过了最艰难的两周,看到科室有人员支援后才选择回家休息。34岁的饶金台,父亲生病刚做完手术没多久,家里还有孩子,却依然坚守自己的岗位……
周洁说:“大家都上有老下有小,家里人也都生着病,我也很心疼小姐妹们,看着她们带病上班,我也很不好受。”为了尽可能多地救治重症患者,大家表示,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重症医学科主任林峰说:“截至目前,收治的患者是去年同期的近两倍。而且不仅人员配备吃紧,呼吸机、血透机、监护仪等医疗设备也一度非常有限。”
“我们医院收治的几乎都是老年人,平均年龄在70岁以上。ICU年龄最大的赵爷爷有101岁。”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黄钰介绍,尽管患者增多,但ICU始终坚持“应收尽收”的原则。由于科室的专科性较强,医护人员承担着患者的诊治、护理、康复等工作,大家每天不停地奔波于血滤机、呼吸机、监护仪等设备之间,克服身心双重压力,完成查房、巡视病人,处理医嘱、救治患者,书写病历和护理记录等工作。
主战场之二
全院都是“呼吸科” 医护人员日均步行3万多步
在医院2楼呼吸科门诊,排队就诊的情况让人心乱如麻,患者们焦灼地等待医生、等待床位。
而在6楼呼吸科病区,每个房间都摆满了床位,医护人员在其中穿行都十分困难,病床旁几乎都摆放着医疗仪器,接受治疗的患者大多是老年病人,他们有的在吸氧,有的在输液,此起彼伏的咳嗽声充斥着整个病区。
为了腾出更多的床位,四川大学华西春熙医院·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早已将外一病区、外二病区、内一病区、内三病区的一部分病房腾出来,临时改为呼吸重症病房,床位从之前的66张增加到上百张,以便更好地收治新冠病毒感染合并基础疾病的高龄患者。
科里的医生护士都“阳了”,很多人都倒下了,但是患者还是在不断增加,为了能守护好他们,呼吸科值班医生24小时连轴转,通宵抢救、插管、做纤支镜,全院会诊,在3楼、5至7楼间会诊、查房,呼吸治疗师24小时轮值,不断协调呼吸机的使用,尽可能保证病房对危重患者的生命支持。外援团队(心内科、消化科3名医师)周末和节假日轮流值守白班,这些都已成为呼吸科的日常。
随机打开一名医生或护士的手机,其日均行走记录高达3万多步。与此同时,他们面临着的还有种种身体不适。
呼吸科主任陈宇洁在高强度的工作下,病情已经发展为肺炎,家里还有一个高三的孩子根本无暇顾及,好不容易和孩子一起吃一顿饭,都在不停地接打电话,“我也很无奈,这种时候只有挺起。”
主任医师万小兵新冠病毒感染的第二天就回到临床主持工作,腰痛时,便绑紧护腰继续工作;主治医师付思雲高热返岗为重症患者做纤支镜,回家后全身疼痛,病情加重;呼吸治疗师技师长李勇的儿子还在发着高烧,可是临床工作的繁忙让其分身乏术;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士长董桂英坚持做完科室重大工作,一拖再拖的手术因为感染而再次被搁置,又马不停蹄地赶回临床一线。
护理人员直言:“回家躺在床上,脑海里都回荡着呼吸机的报警声……”
看着一名又一名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医院秩序逐渐趋于平稳,“省四人”坚信,没有一个寒冬不可逾越,白衣誓言无怨无悔。
(受访单位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