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8版(2023年01月0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10年,我与新筛中心共成长
□陈雪莲

       时光如白驹过隙,不经意间大学毕业已10年有余,我从医学生蜕变成一名医学检验师,主要从事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和管理工作。10年光阴,不仅见证了我的成长,也记录着四川省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各项工作的大变革。

每一个标本背后都是一个家庭

      10年前,我带着满腔热血来到四川省妇幼保健院实习,然而,看似简单的采血操作就把我撂倒了。面对患者,我担心不能“一针见血”,越紧张、越失误,失败让满腔热血化为满腹沮丧。后来的某天,我再次站到采血窗口前,面对的病患是一位小伙子,他的血管很明显也很好采,但我的手却抖得很厉害,他说:“没关系,左手扎不出来,还有右手可以扎。”一句简单的话,饱含着理解和信任。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鼓励,不觉间为我点亮了希望之灯,让我克服自身恐惧,慢慢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医学检验师。

       10年前,我第一次踏进四川省新生儿疾病筛查实验室,当时主要的筛查病种为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和苯丙酮尿症。主任告诉我:“虽然目前筛查的病种只有两种,但我们标本量很大,工作看似重复枯燥,但务必细心谨慎,因为每一个标本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简短的话,让我对工作有了敬畏心。通过新生儿血液检查,对某些危害严重的先天性遗传代谢病进行筛查,为临床医患出具精准的报告,使患儿得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我们医学检验人的光荣使命。经过10年磨砺,四川省新筛实验室检测项目也有了巨大的变化,当下筛查的病种已增加至53种。这意味着,我们可以为每个新出生的宝宝提供更加全面的新生儿筛查服务。

我们可以为新生儿提供更高效的服务

       10年前,我第一次接触四川省新筛信息系统,每天被单机版的信息系统折磨得晕头转向。实验室收到标本以后,采取人工录入信息的方式进行患者基本档案采集,合格的标本进入实验室检测,再利用局域网信息系统进行结果审核,最后将审核报告打印出来,邮寄回相应的下属单位。

       操作流程中信息系统功能很有限,人工操作步骤繁多且无标本痕迹追踪,也存在因邮寄标本丢失导致漏筛,引发医疗纠纷的情况。10年过去,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四川省新筛信息系统已逐步完善,实现管辖单位全网覆盖。与四川省出生信息系统结合,实现信息共享,对采集、递送、检测、结果发布和家长网络查询的各个状态进行全程监测,随时跟进,并对任何非授权状态下对系统数据的修改进行记录和溯源。同时全覆盖的信息系统也有效地辅助了四川省新筛中心对下属单位的监督管理,四川省新筛中心能够及时查阅,并及时反馈评价。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为每个新生宝宝提供更加高效的新生儿疾病筛查服务。

我们改变了2000多名患儿的命运

       10年前,我第一次了解到四川省新筛中心对于初筛阳性患者的管理工作,当时,患者的就医流程很是烦琐。患者需要在儿科医生、省新筛实验室、检验科采血室、省新筛阳性患者管理处等多地往返,满意度极低。通过10年迭变,流程逐步优化,我们成立了采血组、实验组、治疗组和管理组,每个小组均由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组成,形成了“一条龙”服务模式:对需要筛查的新生儿进行采血、实验室检测、结果反馈、阳性患儿确诊检查、患儿治疗、特殊饮食的发放、患儿随访、成长咨询等,这一系列的程序均可在四川省新筛中心完成。这意味着,我们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的新生儿疾病筛查服务。

        征途漫漫,春华秋实。这10年,四川省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发生了质的飞跃,成功迈入人工智能新时代;这10年,我们为200多万新生儿提供了筛查服务,让2000多名遗传代谢病患儿改变了致残命运;这10年,我们历经风雨,共同抗疫,用深刻的“勒痕脸”诠释检验人的使命和担当。

       作者:陈雪莲,女,四川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疾病筛查科主管技师,从事新生儿疾病筛查实验室检测和管理工作10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