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4版(2023年01月0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温江区人民医院“全员皆兵”救治新冠病毒感染者 “上班都上吐了”不是吐槽,是身心劳累的真实反应
“第一次,我自己给自己扎针”
谢小英 本报记者 侯文瑾

       在2022年接近尾声时,新冠病毒感染情况也达到了第一波高峰。有的医生住进了自己科室的病房,吸氧;有的医生在白大褂的口袋里随时揣着几颗退烧药;有人抢救完毕累瘫在地上也要坚持上班……近期,成都市温江区人民医院全院上下将全身心都投入到救治新冠病毒感染者上。

        急诊科:24小时不停歇

        凌晨3点,已经来回奔波了几趟的急诊医生何杨又坐着120救护车出发了,这晚,她几乎没停下来休息过,一直脚步匆匆地赶在抢救病人的路上。何杨原本是体检中心的医生,2022年12月以来,被紧急调往急诊科支援。

       从2022年12月上旬起,温江区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迎来了就诊高峰,每天出诊50趟,分诊400多人,工作量是平时的3倍左右。急诊24小时不分昼夜地运转着,救护车基本上没停过,一直奔跑在抢救病人的路上。满负荷状态下,即使生病发烧,科室也没有一个人休息。退休又返聘的医生苏元秀发烧两天,仍然带病坚持诊疗工作。

       医生陈磊“阳”了以后,症状比较严重,处于孕晚期的妻子也还在家中等待他的照顾,但他仍然选择坚守在急诊的岗位上。

       医生邓鑫尧,感染新冠病毒后一直在岗,外婆也在这一时期过世,他深知现在医院难,病人们更难,咬咬牙,又选择了坚持。

       护士李平“阳”了之后,发烧至39℃,一身疼痛,没有力气,但是她“轻伤不下火线”,坚持在抢救室里收治送过来的急危重症病人,忙得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干到这一行,病人需要救治,我们只能坚持,再坚持!”李平说道。

     “根本顾不上自己,我们急诊人的使命就是救治,这是我们的天职。”急诊科医生洪伟表示,“我们是兜底生命的第一道防线,现在患者需要我们,我们责无旁贷,医院正举全院之力保障急诊救治,做到有诊必接,应收尽收。”

       ICU:为守住生命线,拼了

     “我们都阳过了。”ICU(重症监护室)医生曹益瑞说,目前大部分医生都进入了咳嗽期。作为危重病人救治的主阵地,2022年12月中旬,是ICU最难的时候。

        收患者、抢救急危重症患者、气管插管、多学科讨论、翻身、照护……病房里的医护人员几乎全部都拖着酸痛、发烧的身体在抢救,即使抢救完毕累瘫在地上也都在坚持上班。“只要能坚持的,我们都在坚持。”曹益瑞说,有些医护人员晚上9点过下班回家,累得连晚饭都不想吃,直接躺下就睡了。

       为了保证ICU医护人员得到合理休息,温江区人民医院中医科、肿瘤科、外科的医生和护士都在源源不断地支援ICU,全院联动支援调派,保证ICU的持续战斗力。现在,大家身体陆陆续续恢复了,正全力守护着危重症患者的生命线。

     “有人问我,我们那么拼是为什么?”重症医学科主任罗麟洁说,扩充床位、集聚装备等,就是为了多治疗一个人,多总结一份经验,就是为了守护大家的健康。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这里是“风暴中心”

     “上班都上吐了!”开玩笑般的一句吐槽,在温江区人民医院却成了现实。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士吴彩霞坐在护士站忙着接电话,连日来,高负荷的工作、不定时的饮食,让她产生了一系列的胃肠反应。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作为呼吸道疾病的“风暴中心”,如今也是超负荷状态运转,88张病床全部满员,每天还有很多等待入院的患者。

       这里的医护人员也是第一波受到新冠病毒感染冲击的,他们没有一个人请假休息,这里只有换班,稍作休息后,又立即回到岗位,还有很多人都是见缝插针地在科室休息。“有些患者的病不能拖,也拖不起,我们多坚持一下、多付出一点,就能多救治一个患者。”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黎伟说。

       2022年12月28日早上7点过,黎伟接到了柳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求助电话,有个患者情况不太好,急需紧急救治。

       接到电话后,黎伟立刻赶到了柳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与患者的会诊与救治,但是由于社区的医疗条件有限,在征得家属的同意后,黎伟走绿色转诊通道,在温江区人民医院床位紧张的情况下,紧急安排该患者转诊至医院治疗。作为呼吸与危重症的主任,黎伟不但承担着本院的危重病人救治,还要帮助区域内其他医疗机构,共同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心血管内科:医生躺进自己科室的病房

       全院都是呼吸科,目前温江区人民医院所有科室都在收治呼吸道疾病患者,妇产科、肛肠科、泌尿外科、骨科……多个科室暂缓了择期手术患者和慢性轻症患者的入院收治,优先保证收治急诊患者。每个临床科室都在收治急诊患者,每名医护人员都在带病坚守岗位。

       神经内科医生唐德付说,在2022年12月16日,他突然感到全身酸痛,随后高烧到39℃,“那一刻,我知道,多半‘阳’了。”唐德付回忆,几乎在同一个时间段,科室的同事相继出现新冠病毒感染的症状,“但‘阴’也好,‘阳’也好,接着干就好。好像每个人都在对自己说,我不能倒,还有那么多患者需要我。”唐德付告诉记者,大家就这样一个又一个日夜地熬着,相互鼓励,相互打气,始终坚守在岗位上。

    “没想到这次这么厉害。”心血管内科医生牟博勇没想到会躺在自己科室的病床上。发烧、气紧,牟博勇一开始没放在心上,坚持上班,有天他吃饭拿筷子都觉得费劲,赶紧去做了个CT,查了氧饱和度。“必须住院治疗、吸氧。”就这样,牟博勇躺在了自己科室的病床上,没想到,身体稍微好点,他又跑到医生办公室开始工作。

     “这是我第一次自己给自己扎针。”2022年12月26日,儿科护士胥秀趁着中午吃饭的时间,赶紧给自己扎针输液。“阳”了之后,想到科室人手紧张,胥秀没好意思请假休息,“科室那么多病人等着呢。”胥秀头昏头疼,声音像鸭子一样,话都说不出来了,看到她的情况实在不好,当天下午科室就让她回去休息了,胥秀却坚守把手上的事做完再走,她说:“不止我一个人在带病上班,大家都在带病上班,大家都在互相帮助,共渡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