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过成都人口2/3的感染人群里,孕产妇和儿童成为最让人揪心的群体。由于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承诺对到院发热患者应收尽收、应治尽治,也让医院成了成都这座2100万人口的大城市中承受第一波新冠病毒感染冲击的最前线“战场”之一。
一边是数量激增的病患,发热门诊资源快速消耗、几乎直面“无药可用”的困境,新生儿NICU收治量突破全院历史新高;另一边是医护人员作为高危群体也大量染病,许多科室的医护人员即使“阳”了八成也仍在坚守……在巨大的压力中,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全院上下再次践行“白衣为甲”的诺言,坚守岗位,成为阻挡疫情的第一道“防波堤”。
直面危机
大量医护人员“倒下”
发热门诊差点断药
虽然已有准备,但优化防控“新十条”发布后的第一波感染潮,还是比预想的来得更早、更猛。
对于医院来说,医务部可能是最早嗅到风暴来临危险信号的。
2022年12月8日一大早,医务部部长肖藜几乎同时接到了两个消息:一个是医务部开始接到了有科室医务人员发烧请假的报告;另一个则是接到了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的来电,询问能不能将一位阳性孕妇转到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
“疫情发生3年来,这是我们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地直面它。当这一天终于来到时,这种心理冲击简直无法用言语描述。”肖藜感慨地说。
12月14日,肖藜形容这一天是她在这波疫情中的“至暗时刻”。
这天早上,她顶着39℃的高热坚持到医院上班,在忍受着剧烈的喉咙痛痒、全身发冷、肌肉酸痛等症状的同时,她接到了一系列棘手的消息:前一日,中心院区发热门诊接诊量首次过千,6个月内婴儿和孕妇唯一能安全使用的对乙酰氨基酚药物即将全院耗尽,有部分科室由于大量医护人员“倒下”而首次面临了门诊难以排班的困境——这可能是新冠疫情发生3年以来,医院面临的最大危机。
“打硬仗的时刻到了!”肖藜立即指挥团队启动门诊紧急预案,在实时监控各门诊患者流量的基础上,动员儿科各病区之间启动医护志愿服务、互相增援支持,各个科室要根据患者流量保障到岗的医护人员数量。
为了“抢”到婴儿和孕妇急需的关键药物,医务部、药学部等团队打遍了供应商、上级主管部门的电话,甚至开始直接对接厂家要求优先供货。
“我们是为整个城市‘兜底’的妇幼机构,必须让孕妇和孩子有药、有人照顾。”肖藜说。在医院各部门的努力下,终于有好消息陆续传来:14日下午,最紧缺的对乙酰氨基酚片剂到货了1000片;16日下午,在多方协调下,厂家送来了1900支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婴儿和孕妇的“断药”危机终于暂时解除。
13日到18日发热门诊与急诊高峰期间,在全院各病区的支援下,发热门诊、急诊和各门诊均没有出现停诊、断药或患者等待时间过长等问题,全院医护人员用坚守和努力,实现了对母婴“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承诺。
多点突围
一线医生做不完二线“顶上去”
急诊排出“非常规”班次
回想起这波感染高峰,儿童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王丽使用最多的一个词就是“顶上去”。危急时刻,全院各科室把“最硬的鳞”都贡献了出来,儿科各病区都派出了儿科医生来支援发热门诊;急诊通过6天工作制、调整夜班频次、跨院区调配人手等临时举措,以牺牲医护人员休息时间为代价,全力保障接诊;医护人员主动坚持上下班两点一线,最大程度减少社会面感染的机会……
在病人激增的那几天里,科室所有人都在想办法,“我们最多一天一口气收了40多个病人,病床完全不够用了,我们临时将三人间全部改为四人间,能多救治一个算一个。”王丽说。
“那几天,医生和护士们发着烧上班已经不稀奇了,贴着冰冰贴上班的医生有很多,有的医生下班之后找到同事给自己输液,输完了才慢慢回家,有位医生甚至一度劳累到出现了急性肾炎症状。”王丽回忆。
“每天上班都是‘矮子里头拔高个儿’,在生着病的医护人员里,找症状最轻的上班,一线值班医生临床工作做不完二线医生顶上去,该休息的人能多撑一会儿也会自愿多顶一顶。”
急诊科护士长曾苹是科室排班的负责人,感染高峰期间,本来作为发热疾病治疗第二梯队的急诊科也开始全面接收发热患儿。那几天她绞尽脑汁,加入了6天工作制、调整夜班频次、增加上班人数、跨院区调配人手等许多“非常规”的班次,才能保证急诊的正常运行。
而发热门诊则在平时7个医生出诊的基础上,从2022年12月13日起增开了日间和前夜门诊各1个,不仅轮休、待命支援的医生全部取消休假,加入日常一线值班,医院在各科室都有大量医护人员因“阳”减员的情况下,仍然安排了儿科各病区每天轮流派出4个儿科医生支援发热门诊,将照顾发热患者放在最优先级。
坚守防线
大多数医护人员
在最忙阶段达成“全勤”
截至2022年12月23日,这波感染潮接近尾声,和许多超过80 的医护人员都阳过了的科室相比,发热门诊只有1/3的医生出现症状,大多数人都在最忙的阶段达成了“全勤”,成了网友口中的“天选打工人”。
一方面,科室要求医护人员上班的时候都要做到规范防护、消杀到位,另一方面,其实相对来说在医院里做到隔绝病毒并不是最难的,反而是下班后的交通、家庭生活、休闲社交这些环节更容易感染。所以,科室要求大家最近尽量两点一线,减少一切社交活动,不去外面吃饭,最好同住的家人也能够减少社交,尽可能地减少在生活中接触病毒的机会。“像我自己,最近都是单独居住,已经半个多月没见到家人了。”感染科副主任贺钰磊表示,现在是就诊需求最高峰的时候,要为患者负责,一定不要在这个时候“阳”。“为了鼓励大家,我还自己拿出了1000块钱‘悬赏’,科室里谁最后一个阳,这钱就颁给他,作为鼓励。目前大家热情高涨,都表态一定要拿下这个‘光荣奖’呢!”贺钰磊笑称。
2022年12月的这场风波,产科所有护士都紧张了起来,“我们科室大概有15个产妇,有一半的人开始发烧,这就需要我们赶紧调整工作机制,尽最大力量减少感染风险。”产科护士长谭瑛说。首先要做的就是减少人员流通,谭瑛将护士分为两个小队,分别负责有发热症状的产妇与没有发热症状的产妇,值夜班的人数也从以前的一人增加到两人,“让固定的人去护理就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对于刚刚生产完的妈妈们来说,新冠病毒感染的众多症状中,咳嗽是最痛苦的,每次咳嗽,都会牵拉着伤口一阵一阵地疼,“我们每天早上都会去帮她们压伤口、拍背,还需要教会她们如何咳嗽能减轻伤口的牵拉,教会产妇的老公如何拍背排痰,尽量让她们能轻松一些。”谭瑛说。
护理上,精细贯穿了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保证产妇及家属生活得舒心是很重要的一环。“老板,护理垫什么时候能送到?”催单也是护士每天的工作之一。“我们有一个200多人的群,里面是护理人员和楼下小卖部老板,产妇急需的用品如果一直没有送到我们就会在群里帮他们催单,特别是便盆、护理垫这类急需的。”谭瑛说,“要让他们在病房安心,就要解决好他们的生活问题,生活顺了,才能安心生产,安心养身体。我们的排班表早已变得面目全非,大家都在自愿延长上班的时间。”
据悉,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发热门诊与急诊日接诊量近日已经回落到往年同期水平,医生接诊力量和发热药物充足。
(受访医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