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6版(2022年11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人人有份
谭钧铭

 重庆市渝北区双龙湖街道龙顺街社区,已退休的“老板凳”志愿者蔡华每周要来“平安驿站”三四次,或调解矛盾,或与社区工作人员一起为居民上门服务。他笑着说:“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我退而不休,乐在其中。”日前,龙顺街社区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老龄办命名为2022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老龄办)制定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评分细则(试行)》中,居住环境安全整洁、出行设施完善便捷、社区服务便利可及、社会参与广泛充分等评价标准,虽然衡量的对象是老人,但受益者却是所有居民。以老年人为衡量标准,其实就是在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温度,毕竟,如果连老年人都能够看得懂、够得到、走得通,那么年轻人自然就更加没有问题了。


 不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参与老年友好型社区的建设,都是分内之事。目前,龙顺街社区有14位“老板凳”志愿者在社会治理中贡献智慧,就是一个例子。对于老年人群而言,老年友好型社会并不是被动等来的,中老年群体也是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力量。


 推而广之,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每一个人都是受益者,那么每一个人自然也该是建设者。支持老年人发光发热,离不开社会的支持,也离不开老年群体的主动参与。不管什么年纪,都可以为此出一份力。低龄老人参与志愿服务,补充养老力量,是在建设老年友好型社区;而提提意见,发现一些需要改善的环节,也是在为老年友好型社会的构建出力。正所谓爱出者爱返,哪怕是给提供服务的人一个笑脸,也对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有所裨益。如此,让爱与爱回应、奔流,生生不息,老年友好型社会才能够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