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4版(2022年11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病理诊断报告的诞生过程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病理科副主任医师 宁燕

在医院患者手术结束后,患者或家属常常会询问医生,“医生,我切下来的东西是良性还是恶性的?”“我得的癌是早期还是晚期?”“我需不需要进行放化疗”,手术医生会告诉患者这需要一段时间,要等待病理结果。那么一份病理报告的诞生需要经历怎样的奇妙旅程?今天笔者就带大家走进神秘的病理科,探索病理报告的诞生之旅。


首先,让我们了解病理科是做什么的。病理科是大型综合医院必不可少的科室之一,其主要任务是在医疗过程中通过活体组织检查、脱落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辅助免疫组化、特殊染色甚至分子水平检查,为临床提供明确的病理诊断,确定病变的性质。临床医生主要根据病理报告决定治疗原则、评估预后以及解释临床症状和明确死亡原因。所以手术切除的组织都必须送到病理科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病变的性质。


神秘的病理科就像一栋密室,有不同的房间,每个房间有不同的功能,手术标本至少要经过其中6个房间的洗礼,才能诞生一份精准的病理报告。


第一间:取材室。取材室就像一个厨房,里面刀、镊子、案板、水池、冰箱等“厨房”用具一应俱全。每个充分固定的手术标本在取材之前,都要经过病理科工作人员的仔细核对,核对无误将会获得一个病理编号,打印在病理申请单、组织包埋盒、病理切片等上面,形成一个独一无二的“身份证”保存终生。


标本取材由病理医生完成,医生会对标本进行仔细的观察,描述病变部位的大小、范围、颜色、质地等参数,选取最具代表性的病变组织,切成1.5×1.5×0.3厘米的组织块,放入火柴盒大小的包埋盒中进行编号,不同标本组织块数量不同,从几块到数十块不等。


第二间:脱水浸蜡室。由于组织中水分较多,不利于后续的切片,取材完成后所有放入包埋盒中的组织会被放入病理组织脱水机中进行脱水浸蜡,经过10余道工序,需要耗时12个小时以上。


第三间:包埋室。在脱水机中浸蜡完成的组织,会被平整放入已装入滚烫石蜡液的不锈钢包埋模具中,冷却后成为一个个组织“蜡块”,这项工作由有经验的病理技术人员完成,以保证包埋面正确、平整。


第四间:切片室。病理技术人员把低温冷冻后的组织蜡块放入切片机,经过精细操作,制成一张张薄如蝉翼的蜡片,厚度3~4微米,放在温水中展开,捞出后放在玻璃片上,再经历30分钟60℃烤箱的烘烤,组织才能牢固地粘贴在玻璃片上。


第五间:染色室。染色机里有装着10余种不同液体的染缸,粘贴在玻璃片上的组织在里面进进出出,历经约45分钟,最终制成一张红蓝分明、对比清晰的染色切片,再对切片进行封片处理。此时病理技术人员再次核对蜡块与对应的切片,核对无误,病理切片才能交到病理医生手上。


手术标本历经固定、取材、脱水、包埋、切片、染色这么多道复杂的工序,终于蜕变成一张精致的病理切片,上述过程耗时2~3天。


第六间:病理诊断室。病理诊断是病理科的核心工作,也是疾病诊断的“金标准”。病理诊断室就像一个审判室,“嫌疑人”病理切片源源不断地被送进来,病理医生这些审判官们一刻不停地工作着,他们独特的审判武器是一台台显微镜,为了能尽快发现线索,找到证据,病理医生往往要仔细地显微镜下观察,心细如发,见微知著。每位患者的病理切片数量不等,从几张到几十张,这些切片首先会交给初级医生进行初步诊断,初筛后的切片再提交给上一级医生进行最终诊断,如果送来的组织是良性病变,病理报告当天可以签发出去;若遇到恶性或者疑难病例,往往需要借助更多的检查手段,比如需要进行特殊染色、免疫组化、甚至分子生物学检测,同时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及各种检查报告,查阅文献资料,最终目的就是要从复杂的患者信息中抽丝剥茧,发现诊断依据,找到病变 “真凶”,做出最终判断,这往往需要7~10天,甚至可能更长的时间才能出具一份准确的病理诊断报告。


病理医生做出“终审判决”的病理诊断后,临床医生才能对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病理报告的准确与否,关乎患者的生死、关乎患者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