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T23(2022年10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天全县中医医院——
“医”路变迁 初心未改
本报综合

筑基业不负韶华,十载岁月犹如歌。医院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在继承中创新、在巩固中发展,扎实推进医疗质量内涵建设和服务社会能力建设,不断深化医院综合体制改革,医疗、教学、人才队伍、学科建设等各项事业均取得了长足进步,为天全县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踏响铿锵的足音。


不断夯实发展根基
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新建第一住院大楼2.7万平方米、第二住院大楼9600平方米、门诊大楼1.58万平方米、制剂大楼5600平方米,各类业务用房近8万平方米。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医疗设备50余台,床位从400张增至750张,“一院三区”(医疗院区、中医康养院区、制剂院区)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院区宽敞明亮、环境优美、分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设施先进,大大缓解了医院业务用房不足的局面,提升了广大患者的就医服务体验感。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声誉影响力大幅提升


重点加强疑难危重症诊疗能力、医疗服务流程优化、临床技术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的建设与提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门急诊人次、住院人次、手术台次逐年攀升,服务社会能力不断提升,吸引了周边50余县市群众前来看病就医。2021年,实现门、急诊病人治疗55.16万人次,出院16005人次,手术9254台次。


学科建设成绩斐然
队伍建设不断优化


在发挥中医骨伤特色优势治疗各种骨伤、骨病的基础上,不断拓展业务范围,加强西医建设,完善学科门类,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研究,努力提高中西医诊疗质量和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了群众的健康需求。建成省级重点专科3个、市级重点专科6个。同时不断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医院职工由近300人增至500余人,其中技术人员440人,占全院职工总人数的87.3%,有正高职称6人、副高职称39人、中级职称99人、初级职称297人。


坚持创新服务方式
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坚持“简便廉验”的中医特色服务,长期保持门诊骨伤科挂号费为1元,全院医务人员在医疗工作中视藏族聚居区同胞为亲人,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医院先后与甘孜州、凉山州多家医疗机构结成骨科联盟,定期派遣业务骨干前往开展对口支援,开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并签订医保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立异地就医即时结算系统,为民族团结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2019年被国务院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探索改革体制机制
破解基层看病难题


积极探索医疗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切实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先后与仁义镇(含原老场乡)、新华乡、小河乡、喇叭镇等5家乡镇卫生院建立医共体联合医疗的长效工作机制,把医院“搬”到群众家门口,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打通了服务群众看病就医“最后一公里”。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党风行风持续向好


医院坚持“围绕业务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思路,以“两学一做”“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为抓手,深入学习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思想理论修养,进一步增强全院职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入手,凝心聚力,开拓进取,扎实推进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入开展。2021年,被中共中央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