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4版(2025年11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中国首部青少年艾滋病防治公益电影《青爱》在成都首映
让爱成为最好的“社会疫苗”
□本报记者 杨桅

       11月8日,中国首部聚焦青少年艾滋病防治的公益电影《青爱》成都首映礼在峨影1958电影城举行。首映现场,教育、民政、卫健、高校、公益组织、爱心企业代表及媒体记者齐聚,共同见证公共健康议题走上大银幕这一重要时刻。

       据了解,《青爱》取材于山西临汾红丝带学校(全国唯一一所专门为艾滋病患儿提供教育与关怀的全日制学校)的真实故事。

       打破沉默

       用温情讲述防艾故事

       自20世纪80年代起,艾滋病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挑战。《青爱》打破了对艾滋病相关话题长期的避讳与沉默,将青少年艾滋病防治教育、性健康教育、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深度融合。影片以真实温暖的叙事,展现了从“谈艾色变”到科学防治、有效阻断母婴传播的时代进步。

       影片中,幼年丧母的季杰(李宁远饰)与父亲季十三(向能饰)矛盾渐深,沈坤(周笑一饰)的出现揭开母亲杜楚梅(艾莉饰)因艾滋病离世而季杰因母婴阻断技术健康成长的往事。为担起家庭重任、寻找患病儿子,季十三化身黑车司机奔波直至生命尽头;杜楚梅留下手写家书,跨越时光传递母爱;挚友十三姨(任铭松饰)接续守护家庭;青爱工程志愿者春妮(王春子饰)送药传递温暖,大学班主任(王劲松饰)普及科学知识。这些平凡坚韧的身影,串联起中国青少年防艾事业的发展轨迹。

       主创发声

       文化与公益的双向奔赴

       首映礼上,导演向凯表示,选择在成都举办此次活动,既是看中成都作为西部文化重镇、影视产业蓬勃发展的良好生态,也希望借助本地发行与制作资源,凝聚更多优秀人才与社会力量,让文化与公益的融合之光从成都走向全国。

       向凯说:“我们希望通过这部作品,把理解、尊重和科学常识送到每一个家庭和孩子心中,让爱成为最好的‘社会疫苗’。”作为中国青爱工程爱心大使,向凯坦言创作过程充满挑战,但初心不改,始终坚信唯有爱与善意,才能照亮更美好的未来。

       北京青爱教育基金会名誉理事长高述群表示,电影是光与梦的艺术,有穿透心灵的魅力。《青爱》不仅是艺术佳作,更肩负着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期待它能激起全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与防艾教育的深层关注。

       据悉,为配合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社会共治、守正创新、终结艾滋”的宣传主题,《青爱》将于11月14日开启全国院线点映,11月28日正式在全国公映。青爱工程形象大使康辉在片尾寄语中呼吁:“对艾滋病仍有无知,对感染者仍有歧视,对防治仍有挑战——改变这一切,仍需全社会持续行动。”

       此前,《青爱》已荣获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电影嘉年华“光影印记”推荐影片殊荣,在北京、上海、长沙、重庆等地的首映活动均获得观众强烈反响。如今,这部承载爱与希望的作品正逐步走向全国,用影像讲述中国防艾故事,致敬每一位默默奉献的基层工作者,为青少年成长点亮温暖之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