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T005(2022年09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攀枝花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砥砺深耕奋楫笃行 高水平打造区域医疗健康中心
本报综合

 (上转04版)

 攀枝花作为首批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城市、中国康养城市排行榜50强城市,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医养结合标准10项,建成首批市级医养结合服务示范单位8个,打造普达阳光康养度假区等一批集“医疗、养生、养心、休闲”为一体的健康旅游综合体项目,创新发展“候鸟团健康服务”“社区医养护”等医疗服务模式,“养中有医,医中有养,医养结合”的格局初步形成。开展健康服务业市级示范项目及“5G+医疗”健康创新发展项目创建,出台《攀枝花市安宁疗护服务按床日结算试行办法》促进国家级安宁疗护试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在第二届中国人口与发展论坛作为地方实践案例进行经验交流。


 夯实基础
提升综合实力
公共卫生防护网织牢织密


 卫生应急能力是卫生健康综合实力的体现。近年来,全市以卫生应急体系和核心能力建设为“主体”,规范建设市县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建立健全分级分类的卫生应急队伍,打造可以独立处置突发事件的“作战单元”。2020年,独立设置市紧急医学救援中心,同年,攀钢集团总医院在川西南、滇西北地区率先启动航空医疗救援项目,在周边7市县之间,搭起10条“空中急救走廊”,为区域群众提供24小时航空医疗应急救援服务。建立了以“1个120急救平台+4个国家胸痛(卒中)中心+15所急救网络医院”为支撑的高效应急医疗救护体系,实现城区急救半径5公里,急救反应15分钟目标。


 开展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创等达标行动,市、县(区)6家疾控中心已全部通过了等级评审,其中三级甲等1家、二级5家。建立以市第三人民医院为核心的区域精神卫生中心,二级及以上医院全部设置了疾控科,结核病“防治管”三位一体综合防治服务模式稳步推进,传染病和饮用水监测网络已覆盖全市所有县(区)、乡(镇)。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显著增强,艾滋病疫情继续控制在低流行水平,结核病发病率进一步降低,持续控制和消除寄生虫病、重点地方病危害,重大慢性病发病率上升趋势得到遏制,心理相关疾病发生的上升趋势减缓,严重精神障碍、职业病得到有效控制。传染病发病率持续下降,连续10年低于全省平均发病率。以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为重点人群,提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慢性病管理等12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6.86%,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为71.95%、68.35%。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始终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强化疫情分析研判,因势因时调整防控策略,及时出台防控措施要求,发布疫情防控健康提示,不断加强“人、物、环境”同防,全面落实首诊负责、预检分诊、病区管理等各项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要求,并开展医疗机构院感、常态化防控督查指导。同时,通过组建医疗救治、流调溯源及核酸检测应急队伍,新增应急设备,建成方舱医院并组建运行管理队伍,规范设置发热门诊,配置负压救护车等举措,不断提升疫情防控应对能力,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2022年9月1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攀枝花连续保持926天无新增本土病例的纪录。经过10余天的连续奋战,9月17日全市全域便恢复到常态化防控,攀枝花熟悉的“烟火气”正式回归。在这10余天的影像中,无数攀枝花卫生健康人冲锋一线、不眠不休、逆行坚守,在疫情防控的主战场,勇当先锋、敢打头阵、夜以继日忘我工作,以迅捷的行动力、完美的配合度、饱满的精神气诠释了印刻在这座英雄城市“基因”里的“三线荣光”,凝聚着一往无前的澎湃合力,为迅速有效遏制疫情蔓延作出重要贡献。


 交出答卷
关注人民健康福祉
给群众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攀枝花市先后获评国家卫生城市、首批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城市、中国康养城市排行榜50强、全国首批城市医疗联合体试点市、全国第二批安宁疗护试点市、全国第三批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四川省健康城市建设试点市。与此同时,攀枝花连续14年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称号,市卫生健康委先后荣获四川省对口援藏工作先进集体、四川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等荣誉。


 党的二十大召开在即,新时代,新任务,新使命,全市广大卫生健康工作者早已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明天。攀枝花卫生健康人将以昂扬姿态和必胜信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聚焦“三个圈层”一体化发展,围绕“1361”工作思路,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牢固树立“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理念,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全面实施健康攀枝花行动,为打造区域医疗健康中心凝智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