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T03(2022年09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德阳市卫生健康委
全方位守护群众生命健康
本报综合

 全市人均预期寿命从“十二五”末的76.34岁提高到78.29岁;


 “十三五”期间,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从5.68张增加到7.63张,年均增幅6.87%;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全市卫健行业筹划推进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达173亿元,是2008年灾后重建卫生项目总投资的4倍;


 ……


 回眸过去5年,这一个个数据既是德阳市卫生健康事业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更是中国共产党将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宗旨意识转化成守卫人民健康的切实行动,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


 德阳市卫健系统以“苍生大医”为指引,以落实“健康德阳”建设战略为主线,努力锻造群众满意“好医术”,提供群众认可“好服务”,营造群众舒心“好环境”。从强基础向提升质量转变、从试点探索向全面推进转变,不断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卫生健康服务保障能力、强化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群众就医获得感稳步攀升,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升。


积极探索“主动健康”新模式
提升健康素养


 德阳市卫生健康委坚持预防为主、自己是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依托上海交大医学院资源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形成独具德阳特色的“1+5”卫生健康规划体系(1个卫生健康事业总规划,附中医药发展、医疗机构设置、人才发展、人口发展、信息化建设5个子规划),提出的“西部主动健康典范城市”已列入四川省“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立足打造“医防融合”健康服务体系的宗旨,在主城区规划建设4个医疗中心,全方位守护群众生命健康。


 趁势而谋,积极探索“主动健康”新模式。积极响应国家“主动健康战略”政策号召,贯彻落实《四川省“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围绕打造“西部主动健康典范城市”的战略定位,借助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领域的优势,成立德阳市主动健康与循证决策研究院,建立德阳地区主动健康管理机制,引领中西部主动健康产业研究,打造行业和政府健康决策智囊团。在基层公共委员会设置健康管理员,基于医疗数据和健康档案数据构建主动健康码,通过开展主动健康基层质控,完善基层卫生单位基础病症治疗监管体系,引导促进主动健康行为,从而提升人群主动健康素养,减少医疗费用负担。


 全力保障特殊群体生命健康,推进妇幼、老龄等特殊群体健康服务发展。2017年至2021年,孕产妇死亡率从9.18/10万降至5.40/10万,婴儿死亡率从4.31‰降至1.57‰,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5.66‰降至2.86‰,总体上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安宁疗护、医养结合国家级试点成效较为显著,开设医养结合服务机构43家、安宁疗护服务机构16家,设置医疗养老床位7722张、安宁疗护床位238张,患者及家属满意度达99.3%。大力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与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签署合作备忘录。坚决打赢健康扶贫攻坚战。贫困人口参保率100%,慢性病贫困患者家庭医生签约率达100%,所有行政村均有达标村卫生室,并配备合格村医。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域内住院救助22.9万人次,门诊救助17.3万人次,累计支付救助费用9.71亿元。


科学布局医疗资源
改善就医环境


 近年来,德阳市医疗资源不断扩容提质。目前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251个,卫技人员26089人,医疗机构床位数27194张,较5年前分别增长16.67%、20.49%。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从6.20张增加到7.87张,年均增幅6.73%;全市执业(助理)医师数从8953人增加到9903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从2.46人提升到2.87人,年均增幅4.13%;注册护士数从9333人增加到11613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从2.56人提升到3.36人,年均增幅7.77%;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从6.14人增加到7.55人,年均增幅5.73%,优于、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专业技术人员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数、高级职称人数较5年前分别增长74.88%、119.79%。医疗机构提档升级,已建成三级甲等医疗机构2家、三级乙等医疗机构12家。


 为了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诊疗服务,德阳构筑了“1+4+X”服务格局,即“1中心城区医疗服务圈+4县际医疗服务圈+每县2个以上区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升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院软硬件实力,不断满足居民“15分钟健康服务圈”需求。优化布局基层医疗机构94个,拟规划建设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20个以上、村卫生室1089个。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在370个社区、816个村建立公共卫生委员会,在全省率先实现村(社区)全覆盖,创新城乡医联体建设。以德阳市人民医院和第二人民医院为龙头,成立2个城市医疗集团;以质控中心、医学会、专委会为支撑,建立由学科带头医院牵头的23个跨区域专科联盟,辖区内6个区(市、县)依据各自特色共成立了7个县域医共体,高效运行了多个远程医疗协作网,医联体建设达到市、县、乡全覆盖,县域内就诊率达86.78%,全省排名第五。
 (下转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