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4版(2022年09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脂溢性皮炎的病因、症状及治疗
四川天府新区人民医院 胡鹏

脂溢性皮炎属于常见皮肤病,是一种基于皮脂溢出的慢性、炎症性以及复发性皮肤系统疾病,临床尚未明确该病具体发病机制,但可确定该病发病和脂质、皮肤屏障功能、马拉色菌、免疫反应、个体易感性等存在密切关系。既往临床确诊脂溢性皮炎后,多通过杀灭、抑制马拉色菌,减轻皮肤炎症反应,抑制皮脂分泌等方面展开治疗,短期治疗效果尚可,但疾病容易反复发作,长期应用抗炎药物可诱发激素依赖性皮炎,进一步提升疾病治疗难度。为最大程度上减轻疾病危害,消除疾病隐患,预防疾病反复发作,必须明确脂溢性皮炎诱发原因,明确疾病具体症状,早期施以针对性治疗,有效控制病情与症状,预防疾病反复发作。


病因


导致脂溢性皮炎发生的原因较多,简单概述以下几种——1.马拉色菌:包括多种类型,其中有11种参与到皮肤微生态构成中,所以其是导致脂溢性皮炎发生的主要原因。在脂溢性皮炎发病后,选取患者的面颊部-鼻翼的最严重皮损部位采集病变组织,在高倍镜下进行观察,可发现马拉色菌的存在,通过马拉色菌密度评价脂溢性皮炎严重程度,可发现密度和疾病严重程度成正比。在脂溢性皮炎治疗期间,疾病症状的改善、复发均和皮损部位马拉色菌水平下降、升高变化处于平行状态,疾病彻底治愈患者的皮损区域难以发现马拉色菌的存在或马拉色菌水平非常低。2.脂质因素:脂溢性皮炎具有3个发病高峰期,即3月内婴幼儿、青春期青少年、40~60岁中年人,男性是该病高发群体。3类群体均有皮脂腺功能活跃与皮脂排泄数量较多表现,雄激素是导致皮脂分泌活跃的主要原因,所以脂质因素是导致脂溢性皮炎发生的主要原因。


症状


脂溢性皮炎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有炎症反应的脂溢性皮炎,第二种是无炎症反应的头皮屑。第一种的症状如下:头部、面部中央以及上背部等多种脂质溢出部位有油腻性鳞屑、炎症反应存在,以油腻性鳞屑、红斑为主要表现,多数患者的症状扩展至发际部位与耳后部位,伴有或不伴有瘙痒症状。第二种的症状如下:肉眼可见患者出现轻重不等头皮鳞屑异常增多,以糠样鳞屑为主要表现,不存在头皮部位的炎症反应。


治疗


临床用于治疗脂溢性皮炎的方案较多,各种治疗方法存在一定差异。


抗炎治疗。考虑到激素类抗炎药物长期使用不仅会导致不良反应,还有一定概率形成激素依赖性皮炎,现今临床主张通过非激素类抗炎药物治疗脂溢性皮炎,其中吡美莫司这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子囊霉素衍生物就是典型代表药物,该药具有较强的抗炎活性,可发挥较好的免疫调节功能。通过对T淋巴细胞作用抑制钙调神经磷酸酶,从而抑制多种细胞因子分泌,减少其含量,抑制肥大细胞的炎症介质释放过程,减轻炎症水平。该药多通过外涂皮损部位达到目的,可保证皮损部位的血药浓度,迅速缓解皮损部位症状,加快患者的疾病改善速度。


抗菌治疗。抗菌药物也是脂溢性皮炎常用治疗药物,有口服药物与外用药物两种类型,应用频率较高的是伊曲康唑、酮康唑等多种抗真菌药物,这一类药物具有良好的抗炎活性、抗菌作用,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疾病症状。抗真菌药物临床应用后,可有效抑制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的合成,破坏细胞膜结构,继而发挥理想的真菌杀灭及抑制作用。


免疫调节。临床发现脂溢性皮炎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细胞因子分泌失调表现,这些现象令细胞免疫反应出现抑制效应,继而促使脂溢性皮炎发病。胸腺肽是一种免疫调节药物,可促使、诱导T淋巴细胞分化成熟,增强T淋巴细胞活性,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令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生成,增强细胞免疫应答水平,提升巨噬细胞吞噬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