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6版(2025年10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我在这里 我听见了你
□陈芸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闷热的时节,天空像一块被太阳烧红的铁板扣在大地上,空气潮湿得能拧出水来,蝉躲在树荫下撕心裂肺地鸣叫着。这样的酷热让我想起去年这个时候遇到的一个病人。

       同样是一个闷热无比的三伏天,轮到我上夜班。这种天气除非急症,一般都是太阳落山后才会有病人。这天晚上8点左右,开始出现强对流天气,起初闷雷滚滚,像巨人沉重的叹息,接着乌云迅速吞噬了整个天空,不时还看见闪电劈开云层又照亮天空。随后,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地落下,好一场大雨!

       这样的暴雨天气,来医院就诊的病人就很少。晚上10点左右,暴雨还丝毫没有要停的意思。我看着时间差不多,就去巡视一圈病房,走到护士站时还和护士妹妹开玩笑说希望这雨能下到明天。

       1

       奇怪的胸痛

       回到诊室准备关电脑去值班室休息,却来了个病人。是个小女孩,表情痛苦,身后跟着的是她的妈妈,神色疲惫。女孩名叫千羽(化名),刚满11岁,上小学五年级。我询问孩子哪里不舒服,妈妈刚想回答,孩子就抢着说道:“医生,我胸痛、胸闷、气上不来,很难受。”

       我立刻让孩子到抢救室吸上氧气,接上心电监护,护士给测了生命体征。妈妈拿出在其他医院做的检查递给我,我接过来仔细看了看,发现就是半小时前才做的。所有的结果都是好的,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心肌酶、肌钙蛋白、血气分析等都没有异常。

       正当我疑惑时,妈妈把我拉到一边说:“我也是一名医务人员,这些检查都是在我们医院做的,孩子感觉不舒服,可做完所有检查都没有问题,她就是不相信我,说我和医生都是一伙的,骗她,她非要你们医院来看病。之前她也来过你们医院。”我打开千羽此前在我们科室的就诊病历,发现她在过去半年里已经因为“胸痛、胸闷、气急、气短”反复就诊了多次,心电图、胸片、肺功能、心脏超声、心肌酶谱……所有能做的检查都做了,结果全部正常。

       2

       藏在症状背后的秘密

       我决定单独和千羽聊聊,便让妈妈先去外面等候。

     “你告诉阿姨,胸闷、胸痛的时候是什么感觉?”我轻声问。

     “就是……胸口刺痛,很痛,突然喘不上气,像被石头压着,心跳特别快……”她低着头,上牙咬着下唇,声音也越来越小。

     “这种情况一般什么时候出现呢?”

     “晚上……或者妈妈不在家的时候。”她犹豫了一下,又补充道,“还有……弟弟哭的时候。”我敏锐地捕捉到关键词——“弟弟”。

     “弟弟多大了?”

     “快两岁了。”她的语气变得有些冷淡。

     “弟弟皮吗?你和弟弟打架吗?”

     “皮得很,特讨厌,他不敢和我打,否则我会揍死他的。”此时千羽完全没有痛苦的表情了。

       3

       被分走的爱

       随着谈话深入,千羽慢慢敞开心扉。

     “以前妈妈下班都会先抱我,还辅导我写作业,周末会带我出去玩,现在一回家就去抱弟弟……”她的眼眶红了,“只有我生病的时候,她才会多陪我一会儿。”原来,千羽的“胸痛”并不是突然发作的,而是从弟弟出生后逐渐出现的。每当妈妈值夜班、陪弟弟玩,或者全家注意力都集中在弟弟身上时,千羽就会“犯病”。每一次“犯病”,都能让妈妈暂时放下弟弟,焦急地带她去医院。

       这不是心脏病,而是一颗受伤的、渴望被关注的心。

       我把千羽妈妈叫进来,委婉地问:“您有没有注意到,千羽的症状和家庭结构变化有关?”

       她愣了一下,随即苦笑:“我知道她可能有点嫉妒弟弟,但我真的没时间,弟弟还小、什么也不懂,哭了肯定要哄一下的呀……”“孩子的身体有时候比语言更诚实。”我解释道,“她的胸痛、胸闷、气短,很可能是一种‘躯体化症状’——心理上的压力转化成了身体不适。”

       当我转述千羽那句“他们只爱弟弟”时,妈妈捂住嘴哭了:“我不是不爱她……我就是太累了……”

       4

       她需要的是心药

       我没有给千羽开任何药物。而是给了妈妈几个建议:

       每天固定“姐姐专属时间”——哪怕只有15分钟,全心全意陪伴她;

       让千羽参与照顾弟弟——赋予她“大姐姐”的责任感,而不是被排除在外;

       避免用“弟弟还小”作为忽略她的理由——孩子的失落感需要被看见、被安抚。

       几个月后的一天,我上门诊,千羽妈妈带着弟弟来看病,她认出了我。我询问了千羽的近况。“她再没说过胸闷,上周还主动给弟弟讲故事。”

       医学不仅是治“病”,更要治“人”。千羽做了许多检查,却没人问一句“你最近开心吗?”如果我们只盯着化验单,可能会错过真正的病因。孩子无法像成人一样说“我抑郁了”,而是用腹痛、头痛、胸闷甚至是呕吐、发热、晕厥等无声呐喊:“快看看我吧!”二胎家庭、父母离异、校园霸凌、学业压力……都可能成为孩子“生病”的推手。

       如今,每当我遇到反复就诊却查无异常的小患者,总会多问一句:“家里最近有什么变化吗?在学校过得开心吗?”因为有些时候,最好的“药”不是抗生素,而是一句:“我在这里,我听见你了。”(据西安医学院一附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