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6版(2025年10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手疼像扎刺 就是找不到“刺客”
玻璃纤维可能是元凶

       手上扎了刺,一疼好几天找不到具体位置,也挤不出来?你可能是被玻璃纤维扎伤了。玻璃纤维制品什么情况下会破损伤人?又该如何正确处理呢?

     “家居刺客”玻璃纤维

       合金筷子、钢化膜、蚊帐支架、雨伞骨架、登山杖、逗猫棒……玻璃纤维是其中的主要成分。玻璃纤维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单丝的直径为几微米到二十几微米,最细能达到头发丝的二十分之一。玻璃纤维的产品设计自由度很大,可以像其他丝材一样进行编织纺丝加工,由数百根甚至上千根单丝组成一束纤维原丝。

       从20世纪中叶开始,玻璃纤维就越来越多地被用于日常用品的原材料,从帐篷、投影幕布、纱窗这样的大件,到筷子、鱼竿、电线之类的小东西,都可能含有玻璃纤维的成分。在加工过程中,玻璃纤维一般会被制作成复合材料,或通过添加颜料改变颜色,因此很难通过外观(颜色、形状等)被辨认出来。

       一般情况下,相关制品用玻璃纤维混合了树脂等,同时外面覆有保护漆。随着老化,保护漆脱落,树脂和玻璃纤维暴露在环境中,树脂老化速度比玻璃纤维快,没有了树脂包裹,纤维露出,从而容易扎伤人的皮肤。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顾轶卓表示,树脂等高分子材料可以想象成每根分子是一根很长的绳子,老化后,它又变成很短的一节一节了,从表面看这就是粉化。而粉化以后,树脂就跑了,没有树脂的覆盖和保护,纤维就露出来了,可能把人扎伤。

       破损生活用品藏“细针”

       如果将一把含玻璃纤维的雨伞带到显微镜下放大500倍观察,我们会发现:

       正常状态下,雨伞表面光滑,没有纤维露出。剪下来一段状态完好的伞骨在显微镜下观察,伞骨中的玻璃纤维也是排列整齐的,被包裹在其他材料当中。

       可如果是模拟雨伞磕碰、伞骨弯折的情况,将多次弯折后的伞骨剪下一段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我们就会发现纤维状态从整齐的束状变成了不规则的针状。随后,用猪肉轻轻擦过劈裂的雨伞,模拟日常生活中不小心蹭到的情况,还能观察到猪肉表面有很多黑色束状物。

       顾轶卓解释,每束里都有许多细针一样的纤维,这样的细小纤维如刺入皮肤,会因数量多、体积小,肉眼无法清楚看到,所以极难清理,长时间在皮肤中会持续痛痒甚至引发炎症。

       玻璃纤维制品能放心用吗

       可以使用。比如不少网友发现自己购买的筷子含有玻璃纤维,担心使用这类筷子是“扎人于无形”的玻璃纤维。其实玻璃纤维筷子,并非只有玻璃纤维,它是由高分子材料聚苯硫醚(PPS)和玻璃纤维合成后的材料生产制造而成的。

       这些筷子中的玻璃纤维,通常是固定在树脂材料内部起到增强作用,只要不高强度摩擦或捣碎,可以正常使用。不过,家中有皮肤敏感者或婴幼儿的建议少用。

       在选购时,要选择正规品牌产品,因为这类含有玻璃纤维制品,在进入市场前会经过多重安全检测,相对来说更有保障。

       另外,我们需要小心的是那些表面已有明显裂纹,能抖出细碎渣渣的玻璃纤维制品。如果由于职业或不得不接触时,记得要戴好手套、口罩、护目镜,四肢、躯干不要裸露。(综合人民网科普、北京卫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