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8-9版(2025年10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行走锦官城 问脉健康事
——健康成都大讲堂系列节目开启“文化+健康”科普新范式

       当三国风云的金戈铁马邂逅现代养生的科学智慧,当川西古韵的青瓦白墙碰撞潮流里的健康理念,当千年陶俑用静默之姿诉说饮食健康的古老密码,一场兼具深度文化探寻与趣味健康科普的视听盛宴,便拉开了序幕。从蝉鸣阵阵的8月到金桂飘香的10月,成都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与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强强联合,精心打造的健康成都大讲堂《行走成都·问脉锦官城》系列直播节目,以“文化地标漫游+健康知识解读”的创新形式,打破了文化传播与健康科普的边界,为城市文化与健康服务的深度融合树立了全新范式。

       现场   三大地标解锁健康密码

     《行走成都·问脉锦官城》系列直播节目,以成都文化地标为场景,每期邀请一位文化领域专家与一位健康医疗专家深度参与。前者挖掘地域文化的历史脉络与生活细节,后者将文化元素转化为科学实用的健康知识,形成互动。这种模式既避免了文化传播的“空泛化”,也解决了健康科普的“枯燥感”。

       三国文脉里的养生哲学

       第一季《行走成都·问脉锦官城》的首场直播以“从三国文脉里,读懂古人的养生哲学”为题,走进“三国圣地”成都武侯祠博物馆。节目在古色古香的中轴线建筑间,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健康对话。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首席讲解员李志,以专业视角带领观众沿着刘备殿、诸葛殿、三义庙的动线,重温三国人物故事——刘备的宽容豁达、诸葛亮的淡泊宁静、关羽张飞的忠义豪情,不仅是历史记忆,更藏着健康智慧。

       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主任医师、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冯仕品,则将历史典故转化为实用养生知识:从刘备“和为贵”的处世之道,解读平和心态对缓解焦虑、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从诸葛亮南阳隐居时“躬耕除欲”的生活,提炼“顺应自然、重视睡眠”的养生原则,也以其“五十四岁病逝五丈原”的遗憾,警示现代人“劳逸失衡”的健康风险。直播尾声,冯仕品教授用自己的书法作品串联三国智慧与健康理念,让文化之美与健康之智相得益彰。

       市井烟火里的健康答案

       第二场直播则希望在市井烟火中,帮助观众找到日常的健康答案。节目中,郭沫若文学艺术奖获得者、作家龚静染,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中医儿科博士房明东,一同在铁像寺水街漫步中解锁市井生活里的健康密码。

       龚静染以地域文化研究者的视角,为观众解读川西建筑的健康巧思:“‘竹骨泥墙’俗称‘可呼吸的墙’,以竹子为支撑、外覆泥灰,具有透气吸潮的特性,正是川西人适应潮湿气候的智慧。”他还援引《成都通览》中的记载,“清末成都516条街巷有454家茶馆”,道出成都“头上青天少,眼前茶馆多”的独特风景,以及成都人“喝茶求舒适”的生活态度。

       房明东则紧扣季节与场景,给出满满的实用健康建议:夏季吃甜品如何兼顾美味与健康?他推荐适配本地气候的应季饮品。成都人爱喝的茉莉花茶有哪些饮用禁忌?“不空腹饮茶、睡前不喝浓茶”的提醒细致贴心;立秋后如何运动?针对老年人、青少年与家庭群体,他分别推荐散步、跳绳,还现场教学八段锦,吸引了大量观众关注。此外,当聊到“日咖夜酒”的潮流生活,他也不忘警示过量饮酒伤肝伤胃,同时为湿热体质人群给出控酒建议。这场直播,让健康知识融入日常,让“中国式健康生活”变得具体可感。

       千年陶俑中的饮食智慧

       第三场直播则让观众通过千年陶俑读懂饮食的健康智慧。

       位于双流的广都博物馆藏着古蜀悠久的历史。该馆学术中心负责人、文物考古专家李国和成都市双流区中医医院院长郑勇,带领观众从文物细节里读懂健康。

       博物馆里的汉代陶俑还原了汉代广都人的厨房日常——有的用磨盘碾谷物,有的用甑具蒸面点,有的用盆罐洗食材,甚至有“待宰的肥鱼”与“待命的陶狗”,堪称“东汉美食图鉴”。郑勇则以中医视角,从陶俑中提炼出古人的健康智慧:“五谷为养”的膳食基础、以蒸煮为主的健康烹饪、“淡而不失味”的调味原则、“按时进餐”的规律习惯,甚至还有“食材清洁”的卫生意识。这些藏在陶俑里的细节,正是古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的生动实践,也为现代人群的饮食健康提供了历史参照。


       创新  构建健康成都传播新体系

       以往的健康科普节目往往存在专业术语过多、画面呈现单一、内容枯燥乏味等问题,难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导致健康知识的传播效果大打折扣。而健康成都大讲堂《行走成都·问脉锦官城》节目则另辟蹊径,创新地将“文化”与“健康”两大核心元素深度绑定,形成了独特的传播优势。这种绑定不仅打破了传统文化传播中“只讲历史、脱离生活”的困境,让文化真正走进现实生活,还让健康科普变得富有文化底蕴,更加易于观众接受和认同。

       文化不空洞 科普不枯燥

       在内容方面,该系列节目在讲解三国文化时,并非单纯地复述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而是将三国人物的处世之道、生活习惯与现代健康理念相结合,关联到“情绪管理、劳逸平衡”等现代人关注的健康话题;在讲述市井生活时,也不只是展现街景风貌,而是深入解读“居住健康、饮茶常识”等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健康知识;在介绍古蜀陶俑时,不局限于文物本身的考古价值,更从中提炼出“饮食原则、卫生习惯”等实用的健康要点。这种“双轨并行”的内容设计,让文化成为健康知识的“优质载体”,赋予健康科普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让健康知识成为文化的“当代注解”,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观众在跟随节目了解武侯祠历史、铁像寺水街风情、广都博物馆陶俑故事的过程中,能够自然而然地接收健康知识。这既降低了健康科普的认知门槛,让专业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又让文化传播更具实用性,真正实现了“文化看得懂、健康用得上”的传播目标。

       沉浸式漫游 让传播变互动

       此外,在形式方面,在“CityWalk”(城市漫步)与城市微旅游日益兴起的时代背景下,节目以“行走”为主要形式,镜头紧紧跟随主持人与嘉宾的脚步,从武侯祠庄严肃穆的殿宇,到铁像寺水街充满烟火气的街巷,再到广都博物馆静谧的展厅,观众仿佛置身其中,与嘉宾“云同行”,沉浸式地感受不同文化场景的独特魅力。这种沉浸式的呈现方式,极大地提升了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让观众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而是成为文化与健康探索之旅的参与者。在直播过程中,嘉宾们不仅耐心解读知识,还会根据现场情况进行实时示范,如冯仕品现场展示书法、房明东示范八段锦等,同时积极与观众进行互动答疑,及时回应观众在评论区提出的健康问题,让传播过程从传统的“单向输出”转变为更加灵活、高效的“双向互动”,进一步增强了节目与观众之间的连接,提升了知识传播的效果。

       立体化矩阵 提升传播广度与深度

       在传播渠道架构方面,健康成都大讲堂《行走成都·问脉锦官城》节目构建起的“精品短视频+微信视频号+直播”立体化传播矩阵,也让人耳目一新,为健康知识与城市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强有力的渠道支持。直播形式能够满足观众“实时互动、深度参与”的需求,让观众在第一时间获取知识并与嘉宾交流;精品短视频则截取每期直播中的亮点内容,如专家的精彩解读、实用的健康技巧演示等,时长控制在4分钟以内,方便观众在碎片化时间快速获取核心知识,尤其受到年轻观众的喜爱;微信视频号则整合了所有直播回放与知识点梳理,形成了一个系统的“内容沉淀库”,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时回看感兴趣的内容,反复学习和巩固健康知识。这种多形式、多平台的传播模式,充分覆盖了不同年龄段、不同生活习惯受众的信息获取需求,极大地提升了内容的传播广度与深度,让健康知识和城市文化能够触达更多人群。


       意义  筑牢群众基础 赋能文化传播

       其实,节目始终紧扣“健康成都”建设的核心目标,通过专业嘉宾的权威解读,向市民传递科学、实用的健康知识,如立秋后的运动建议、饮酒健康提示、饮食均衡原则、心理调节方法、疾病预防要点等。对于受众来说,这些知识直接切中市民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健康问题,帮助市民提升健康素养,引导市民树立“自己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理念,为“健康成都”建设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同时,节目深入挖掘成都文化中蕴含的健康基因,让市民清晰地意识到,“健康生活”并非外来的理念,而是深深植根于本土文化的传统智慧——三国时期的修身之道、市井生活中的养生习惯、古蜀文明里的饮食原则都是成都人“健康生活”的历史源头。这种传播方式,不仅让市民对健康生活有了更强的认同感,更在了解本土文化健康基因的过程中,强化了对成都这座城市的文化归属感与自豪感,让市民更加热爱自己的城市,愿意为城市的发展贡献力量。

       对于外地游客来说,节目还通过健康这一具有普适性的话题,为他们打开了一个了解成都文化的全新窗口。他们或许对成都的三国文化、市井风情了解不深,但健康是所有人共同关注的话题。通过节目,他们可以从武侯祠的直播中,既学习到情绪管理的知识,又了解到三国精神的内涵;从铁像寺水街的直播中,既获取到日常健康建议,又感受到成都的市井风情;从广都博物馆的直播中,既掌握到饮食、预防疾病的要点,又领略到古蜀文明的魅力。这种以健康为切入点的文化传播,让更多外地游客读懂了成都的文化魅力,吸引他们更愿意走进成都、了解成都、爱上成都,为成都的文化旅游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王欢)

      (本版图片由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成都市双流区广都博物馆、成都市卫生健康宣传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