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2版(2025年10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叙永县
探索山区县域健康发展新路径

       自启动“健康四川高质量发展试验县”创建以来,叙永县以“体卫融合筑基、医养协同赋能、康养文旅增效”为路径,系统构建起契合山区实际、彰显民族特色的健康发展体系,其经验做法为跨省交界地区健康协同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构建体卫融合健康体系

       叙永县建立“政府统筹、四级联动”大健康工作机制,将免费体检、分类管理、重点救助与健康扶贫深度结合,累计完成免费体检286.51万人次,实现常住居民预防保健服务全覆盖;针对重点人群实施个性化管理方案,累计管理重点人群15.64万人,精准干预1.24万人,有效降低疾病发生风险。

       联合四川省疾控中心、西南医科大学打造“科学膳育”区域样板,为10.4万名在校生建立BMI、血红蛋白动态监测档案,创新推出“学生电子营养师”智能配餐系统,强化科学膳食干预;建成县级区域性中小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形成“营养+心理”双维保障的青少年健康服务模式。

       建成“湿地+体育”公园、体育中心综合体等设施,构建城区“15分钟健身圈”;培育特色体育品牌,结合民族节庆开展传统体育竞赛,全年参与全民健身活动人数超80万人次。

       创新医养协同服务模式

       叙永县聚焦“优质服务供给”目标,打造“30分钟养老服务圈”,推行“医疗+养老+智慧”服务模式,在3家养老机构设置医养结合门诊室,提供“固定坐诊+定期巡诊”嵌入式服务;组建183个家庭医生团队,为65岁及以上失能老年人提供“三个一”免费上门服务,拓展5类中医特色服务,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66.58 。

       投入资金完成县人民医院改扩建,县中医医院整体搬迁,持续完善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县域临床服务、急诊急救“五大中心”,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构建“2+5+N”服务体系,实现编制、人员、财务等统一管理,基层医疗机构诊疗量占比提升至65 。

       建成1个治未病中心、10家市级中医馆和47个中医阁,实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非药物疗法全覆盖,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全覆盖;常态化开展传统健身功法教学,推动中医药文化进社区、进校园。

       推动康养文旅深度融合

       积极推动健康产业与县域经济深度融合,在罗汉林打造集避暑、医疗、运动功能于一体的山地康养基地,在仙草湖建成环湖运动休闲系统,成功创建“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年接待康养游客约510万人次。

       创新“康养+农业”模式,在牛王山黄精示范基地建成2000亩种植与研学基地,研发药食同源产品;打造“康养+文旅”IP,举办“桃李赏花节”“古道徒步”等活动。

       建立健康产业发展扶持机制,培育医药健康类“四上企业”,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9.59亿元,同比增长11.2 。

       走出县域特色发展路径

       成立以县长为组长的卫生健康工作领导小组,将健康建设纳入政府综合考核,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形成“政府统筹、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大卫生大健康格局。

       针对医疗资源薄弱的问题,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实施医卫人才“强基工程”,通过公开招聘、定向培养、对口支援等方式充实队伍;立足生态禀赋推动“康养+”多业态融合,使健康产业成为富民强县的重要支撑。

       结合三省交界与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将生态资源、民族文化与健康建设深度融合,打造“科学膳育”“民族体育”“中医药文化”等特色项目,走出一条符合国家标准、具有叙永特色的健康发展路径。 (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