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1版(2022年08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感动成都 感谢有你
文/范月秋 路璐 相关单位供图

(上接10版)

王吉丽 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

自信的“百变”医者

 至今,来自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的院感科干事王吉丽已经经历了职业生涯的3次“转型”。2008年,家在阿坝州茂县的高三学生王吉丽还沉浸在自己的主持人梦想中,一场大地震彻底“动摇”了她。看着四面八方奔赴而来的医务人员抢救伤员的场景,王吉丽萌生了学医的念头,毅然决然在高考时填报了护理专业;2019年,因工作岗位调动王吉丽开始接触院感这个她并不熟悉的领域。面对挑战,王吉丽毫无退缩之意,她立马开始“恶补”院感专业知识,很快对新的领域有了丰富的认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至,为了应对疫情,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率先开启“健康云三甲”医院建设,建立“云健康”服务体系,王吉丽接下了这份“重担”。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实践,王吉丽和项目核心团队成功突破了传统的就医流程和单一的健康教育模式,形成了精准覆盖全区域,包括婴幼儿、学生、成人、老人在内的100万+老百姓的“云健康”服务体系。


    每一次的“转型”对王吉丽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但是她从不退缩,王吉丽说:“我所经历的一切始终是为了大家的健康,想起这些,我就什么都不怕了。”

徐霈 成都市武侯区红牌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满腔热情扎根基层17年

 徐霈,成都市武侯区红牌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基层医生,2022年是徐霈作为基层全科医生的第17年。这17年里,她是默默无闻的“基层保卫战士”,量血压、测血糖、中药穴位敷贴……这些在外人眼中烦琐机械的工作,她每天都要重复好几十遍。单日接诊病患最多达200余人次,每年接诊量少则1万人次,多则近2万人次,从全科医生到基层主任中医师,这既是一个普通人勤勉奋斗的17年,也是医者挽救无数生命的17年。


 同时,徐霈又是冲锋在前的“冲锋兵”。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徐霈和家庭医生团队立即赶往离汶川不远的重灾区都江堰,在受灾群众安置点诊疗救治近千名受灾群众,解决他们的基本医疗问题。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徐霈穿上防护服、戴上防护眼镜,化身勇敢的“大白”,战斗在入境人员隔离点医学观察、重点人群入户健康检测、核酸采样等疫情防控工作中。


 多年来,徐霈不断精进医术,在病人眼中,她始终是把患者放在第一位,急他们所急的好医生;在同事眼中,她始终是勇往直前,助人为乐的好同事。徐霈说:“我知道基层医疗工作辛苦,但我却想以苦为乐,以此为荣,用满腔热情扎根基层医疗卫生事业。”

张庆掣 成都市青白江区福洪镇卫生院

把最好的康复技术带到基层去

 1992年,张庆掣毕业于内蒙古医学院中医专业,同年分配至内蒙古包钢医院(综合三甲医院)康复中心,深耕康复医学30年,从一名住院医师成长为临床治疗经验丰富的主任医师。但在张庆掣的心里,最大的愿望还是把最好的康复技术带到基层去。


 2019 年,张庆掣通过成都市青白江区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来到福洪镇卫生院工作,成为青白江基层乡镇卫生院的第一位中医主任医师,也是当时全区唯一一名中医主任医师。千里迢迢,从三甲医院的专家变成乡镇卫生院的基层临床医生,他义无反顾。


 一双妙手,一颗仁心。张庆掣不仅用高超的康复技术服务患者,更将先进的管理理念融入科室,而且形成了“1+1+1=无限”的优质诊疗环境,即将针灸科、推拿科、康复科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三合一模式。张庆掣说,未来将会在卫生院康复科开展更多的新业务和新技术,用精湛的医术、优质的服务造福更多的老百姓。

淦勇 成都市温江区金马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疫情防控一线的坚守者

 “这都是我作为一名医务人员应该做的,守护群众生命健康安全,我义不容辞。” 


 自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至今,成都市温江区金马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体工作人员全力以赴地投入抗击疫情工作中。淦勇作为医务科科长以及疫情防控小组工作的总体牵头人,无论是向上级部门申请、协调防护物资,还是制定应急处置预案等,他总是能出色地完成任务。疫情暴发以来,淦勇始终坚守在基层疫情防控的一线岗位上,长期奔波在隔离点-金马政府-医院-新冠疫苗接种点-隔离酒店的路上,连续工作时间最长达21个小时。


 在温江区第一次接到去云南边境执行跨省受控转运任务后,淦勇主动要求参与该项任务,历尽艰辛,圆满完成首次跨省转运工作。2021年11月,在得知要外派医务人员支援锦江区时,他迅速牵头组织,带领5名医务人员奔赴一线,协助锦江区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工作,完成核酸检测75366份。


 几年来,工作连轴转、高强度的节奏、时刻紧绷的神经,淦勇从不抱怨。作为基层医务人员,淦勇诠释了医务人员白衣为甲、逆行出征的伟大抗疫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