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6版(2025年09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铁轨铺就健康路 移动医院送安康——人物

       编者按

       十年巡诊路,医者赤子心。在健康列车运行十周年之际,本报记者采访了来自成都大学附属医院的三位核心见证者,听他们讲述这座“移动医院”的温暖故事。

       这十年,三人在不同的岗位坚守付出,让优质医疗资源走进边远地区,为铁路职工、沿线群众的健康护航。

       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健康列车党支部书记   樊春

     “列车就像我的孩子”

       樊春作为核心参与者,从项目谋划、立项、改造、测试到最终运行,全程见证了这座“流动医院”的成长。最初接到任务时,她既好奇又胆怯——健康列车是全新事物,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而她和同事不仅要攻克健康管理专业难题,还要从零学习铁路系统知识。

     “连‘宿营车’三个字怎么写都要问。”樊春回忆起最初接触铁路领域的窘迫。作为健康列车党支部书记兼“副车长”,她既要梳理体检流程、掌握健康管理知识,还要负责党支部的日常工作。此外,她还要学习铁路安全规范和运行规则,协调成都铁路疾控所等多个单位。多重压力下,设备改造成为首道难关。

       2015年列车改造时,设备尺寸与车厢空间的匹配毫无参照,团队只能像“装修房子”一样反复测量。体积最大的全自动生化仪,拆去包装后才能从车厢端门勉强送入;DR机在列车运行中出现抖动问题,团队守在仪器旁反复调试,用瑜伽球、枕头、泡沫等简易工具减震,最终在绵阳火车站试运行时确认设备稳定。

       十年间,健康列车不仅是体检平台,更是生命急救站。2017年,达州一名值班的铁路职工突发咯血,当时已换好睡衣准备休息的医护团队立即赶到生病职工所在车厢,紧急开展救治工作。通过心电监护、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建立静脉双通道等措施,职工生命体征逐渐平稳。

       如今,健康列车已成为樊春口中“像自己孩子一样”的存在——2015年项目启动时,她的孩子才3岁;如今,她的孩子已成长为少年,列车也从“蹒跚学步”成长为守护生命的“移动医院”。

       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李世云

     “这个大胆想法,对了”

     “这是‘健康中国’战略下,为解决实际困难开出的‘脑洞’。”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李世云回望健康列车运行的十年,满是感慨。

       李世云介绍,在这一创新合作中,医院团队主要负责列车医疗功能的设计、专业设备的配置以及医疗服务的提供,铁路部门负责运营保障,地方政府则给予大力支持。这种多方协作的模式,让优质医疗资源突破了地理的阻隔,直接送到了职工身边、老乡的“家门口”。实践证明,这个最初的“大胆想法”真正走对了路,惠及了万千百姓。

       在健康列车运行的过程中,诸多温暖瞬间让人动容。十年来,李世云多次跟随列车出行,每次看到彝族小朋友天真的笑脸与清澈的眼眸,就觉得所有付出都有价值。其中,一个彝族小男孩让他印象尤为深刻:初次见面时,男孩瘦小且羞涩,而此后每年相见,都能看到他健康长高的身影,与人交流也越发大方。去年,男孩更是用彝汉双语对李世云说:“长大了我也要当医生,回来给乡亲们看病。”这简单的一句话,不仅是孩子的心愿,更传递出“健康火种”延续的希望。

       如今,健康列车承载起乡村振兴的新使命。“此次尼波行让我们从‘治已病’转向‘防未病’。”李世云介绍,在这里,医疗团队不仅为群众筛查诊治疾病、建立健康档案、普及健康知识,还着力提升当地医疗水平:通过改造互联网医院,探索“1+1+1”服务模式,由1位卫生院医生与1位成都大学附属医院本部专家联合服务1位彝族乡亲,以手把手带教提升服务品质;采用“1+10+10”微医生志愿服务模式,培养成都大学临床医学院学生的医学人文理念;专家团队还走进县医院开展手术带教,走进学校为孩子们讲授卫生健康课,播撒健康种子。

       正如李世云所期望的,健康列车正努力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的健康动力。

       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  曾红莲

     “这十年,很有意义”

     “巡诊千里铁道,守护百姓健康”,这句写在健康列车上的话语,是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曾红莲十年来始终坚守的信念。自2015年健康列车开行至今,她全程参与并见证了这座“移动医院”的温暖蜕变,也收获了满满的感动与欣慰。

       十年间,健康列车构建起“体检+义诊+宣教+三甲医院与基层长效联动”的服务闭环,留下了无数温暖故事。吉约沙果(化名)是一名因中风瘫痪在床一年多的彝族同胞,曾在绝望中度过无数个日夜。健康列车到来后,以曾红莲为代表的医护人员不仅初次见面就给予他极大的鼓励,帮他重拾治病信心,还在连续4年里通过各种方式持续关注他的康复情况,联合尼波镇卫生院医务人员一起“监督”他康复。如今,吉约沙果从卧床不起到能自己独立行走,生活质量极大提高,对未来充满期待。

       谈及十年感受,曾红莲最大的收获是看到边远群众享受到了中心城市的医疗资源,健康意识显著提高。十年来,健康列车不断提档升级,从4节车厢变成了现在的两列14节车厢,除了心电图仪、彩超机、听力检测仪等基础设备外,逐渐增加了眼底照相机、CT机等仪器,甚至还将康复仪器搬上了列车,让康复理疗可以直接在“家门口”完成。

       列车十年来先后开进凉山尼波镇、普雄镇,阿坝茂县,重庆秀山,以及贵州遵义阁老坝、桐梓等地义诊,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同时,健康列车专家还对边远地区基层卫生工作人员进行帮教培训,保证列车离开后对群众的持续健康管理落到实处,形成健康管理闭环。

     “这十年,我觉得很有意义。”曾红莲感慨道,健康列车不仅送去了医疗服务,更送去了健康希望,它就像一座移动的桥梁,连接着中心城市的优质医疗资源与边远地区的群众,让无数人重燃生活的信心。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蒲晓莉 顾钧竹  本版图片: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