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1版(2025年09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带病上课 “模范生”成校园传染源
□何晓玲

       近年来,校园内因学生带病上课导致的传染病聚集性事件频发,如诺如病毒、甲型流感等,造成了班级停课、群体感染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将从现状与危害、认识误区与错误做法、正确做法及科学依据、小结与呼吁行动四个方面,探讨带病上课对校园健康的潜在威胁,并提出相应的防控建议。

       带病上课或成校园疫情导火索

       现状与危害:近年来,校园内因学生带病上课导致的传染病聚集性事件屡见不鲜。例如,湖北某小学因诺如病毒暴发导致48小时内感染3个班级,云南某小学18名学生因带病上课导致病毒扩散至多个班级。这些事件不仅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还对公共卫生系统造成了巨大压力。

       核心矛盾:社会观念冲突是带病上课问题的核心矛盾之一。家长和学校常将“轻症坚持上课”视为“责任感强”的表现,却忽视了其公共卫生危害。这种观念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健康,还可能加剧疫情传播。

       常见认识误区与错误做法

       误区一:症状轻微不影响他人

       错误认知:许多人认为低烧、咳嗽或轻微腹泻不会传染他人。

       科学反驳:诺如病毒感染者即使无症状,仍可通过排泄物排出病毒;流感患者在症状出现前已具传染性。这些病毒通过飞沫、接触或气溶胶传播,在密闭教室中极易扩散。

       误区二:学习比健康更重要

       家长态度:许多家长认为缺课会影响孩子的学业成绩,因此鼓励孩子带病坚持上课。

       风险后果:带病学生可能因免疫力下降加重病情,甚至引发心肌炎等并发症;同时成为校园传播链的源头。例如,某学校因学生呕吐物未规范处置,导致气溶胶传播,引发大规模疫情。

       误区三:学校防控措施足够全面

       学校做法:部分学校仅依赖晨检,忽视环境消毒和隔离措施。

       漏洞举例:75 酒精对诺如病毒无效,普通口罩无法有效阻挡飞沫传播;未及时清理呕吐物导致气溶胶扩散。例如,某学校因呕吐物处理不当,导致疫情持续扩散。

       正确做法及科学依据

       做法一:及时隔离,切断传播链

       科学依据:诺如病毒感染者需隔离至症状消失后72小时,流感患者应居家休息至退烧后48小时。隔离措施能有效降低峰值发病率。

       操作建议:学校应设立临时隔离室,家长配合居家监测,避免“边吃药边上课”。

       做法二:科学消毒与防护

       环境消毒:对呕吐物使用含氯消毒剂(5000~10000mg/L)覆盖消毒处理,普通酒精无效。

       个人防护:师生接触公共物品后需用肥皂流水洗手20秒,处理污染物时佩戴手套和口罩。

       做法三:强化健康监测与政策支持

       学校责任:落实因病缺勤追踪制度,提供在线教学资源,减轻学生的学业焦虑。

       家长配合:关注孩子身体信号,如持续呕吐、腹泻或高热,立即就医而非强行送校。

       防控校园疫情需多方合力

       观念转变:拒绝“带病坚持=优秀”的刻板印象,树立“健康优先”的校园文化。例如,某学校通过健康教育创新模式,成功控制了诺如病毒疫情。

       社会价值:减少群体感染事件,降低公共卫生系统负担,保护易感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例如,某地区通过加强晨午检和消毒措施,有效遏制了诺如病毒疫情。

       学校:完善应急预案,加强科普教育(如用剪纸、动画等趣味形式传播知识)。例如,某学校通过趣味化教育方式,提高了学生对诺如病毒防控的意识。

       家长:与孩子共同制定健康计划,理解“短暂休息是为了更快回归”。例如,某家长通过陪伴孩子就医并调整学习计划,帮助孩子快速恢复健康。

       带病上课不仅威胁学生的健康,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只有通过多方合力,才能真正实现“健康优先”的校园文化,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 (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