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9月23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春秋繁露》记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此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秋分日后,北半球昼短夜长,气温逐渐下降,天地趋于收敛,万物走向沉寂。中医认为,秋分是自然界阴阳平衡的转折点,人体养生也需顺应“养收”之道,重在润燥、养肺、健脾、防寒。
秋分之后,凉燥当令,早晚温差显著增大,“一场秋雨一场寒”的特征更加明显。此时燥邪易伤肺津,使人出现口干咽燥、皮肤干痒、咳嗽少痰、大便干结等“秋燥”症状。此外,天气转凉,人体阳气渐收,抵抗力有所下降,易受外邪侵袭。那么秋分时节该如何科学养生?民俗中有哪些智慧?一起来看看吧。
秋分养生“五宜”
宜早睡早起
中医提倡顺应自然节气早睡早起,以适应秋天收敛的节气特点。早睡可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可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一般来讲,晚上11点前入睡,早晨6点左右起床较为适宜。需要注意的是,起床时尽量不要太猛,而应躺在床上,用5分钟活动一下四肢和头部,否则会导致血压突然变动。
宜多食汤粥
中医养生学家提倡在秋天每天早晨吃粥。秋分时节,脾胃内虚,抵抗力下降,这时若能吃些温食,特别是食用些热药膳对身体很有好处。粥中可加入莲藕、荸荠、百合、银耳,有养阴润燥、生津止渴、润肺止咳的作用。
宜户外锻炼
秋高气爽,气温适宜,正是户外运动锻炼的好时期,可适当增加平缓的户外有氧运动,如打八段锦、慢跑、快走、打太极拳、练瑜伽等。运动量不宜过大,应循序渐进,避免大汗淋漓,并做好热身。
宜戴帽子
秋分之后气温明显下降,要注意头部保暖。外出时最好戴帽子,洗头时用水要比平时热一点。脾胃虚弱、怕冷、易腹泻的人,可以热敷肚脐,驱寒助阳。经常用艾叶水泡脚可以温阳散寒,改善四肢冰凉的现象。
宜疏肝理气
进入秋季,肺金当令,肺的肃降功能增强,而肺金克肝木,故而不能忽略养肝疏肝。平日,可用双手掌心贴于期门穴,顺着肋骨缘往两侧章门穴摩擦。摩擦约120次,以舒适、发热为度。期门穴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章门穴在侧腹部,取正坐,屈肘合腋,肘尖所指处,按压有酸胀感,即为本穴。
秋分养生“四忌”
俗话说:秋分不养,一年白忙。做好秋分养生格外重要,要注意四个养生禁忌。
忌经常熬夜
秋分时节,阳气收敛,阴气渐盛,经常熬夜容易伤及人体阳气。
忌大量运动
积极运动可以放松身心、消除抑郁情绪,但秋季运动总体上应该以“收”为主,尽量避免运动量大、出汗较多的运动,以免损耗阳气。
忌大喜大悲
受气温和光照减少的影响,人们的情绪也会发生变化,如悲秋、秋愁。所以,秋季养生要着重注意不要大喜大悲,要符合季节的收敛之气。最好的方式就是爬山登山,登高处望望远方,颐养一下自己的心情。
忌冻三部位
民间素来有“春捂秋冻”的说法,不过身体有三个部位不能“秋冻”,那就是头部、腹部和足部。
头部:头为诸阳之会,如果保护不好,阳气会丧失。头颈部位受凉,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
腹部:容易引起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瘀滞经脉使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有胃病史、慢性腹泻、痛经等人群尤其需要注意。
足部:“寒从脚生”,足部皮肤薄、脂肪少、保暖性差,所以足部皮肤温度偏低,也最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由于双脚距离心脏最远,血液流经的“路程”最长,如果脚部受寒,则血液流动瘀滞,全身血液供应将出现不足,脏器功能继而受损。
秋分养生重点要牢记
一个养生穴
北京中医医院微信公号刊文提示,秋分时节,可以常按鱼际穴。鱼际穴具有清肺热、泻阴火、清热利咽的功效。经常按揉鱼际穴,对于咽干咽痒、喉咙肿痛、口干舌燥、咳嗽少痰等呼吸系统症状,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鱼际穴位于第一掌指关节的根部,也就是大拇指的下方,有一块隆起的肌肉,我们叫它大鱼际,在大鱼际的边缘(赤白交界处),按压有酸胀的地方就是鱼际穴。
将拇指的指腹按压在鱼际穴穴位上,以穴位为中心,进行旋转按揉,左右两侧的鱼际穴依次按揉,每次各1~3分钟即可,每天可按揉数次。
两碗养生汤
百合莲子银耳汤
百合莲子银耳汤有美容养颜、养心安神、润肺止咳、健脾养肾的功效,适合在干燥的秋季饮用。
取百合20克、莲子(去芯)50克、银耳50克、大枣20克、冰糖适量。将雪梨、银耳、红枣、莲子和适量冰糖一同放入锅中,加足量清水,大火炖开后转小火1小时即可。
山药枸杞鲫鱼汤
山药枸杞鲫鱼汤有滋补润燥、健脾益气、养阴益胃的功效,适合于秋季时节调补食用。
取鲫鱼1条、枸杞30克、鲜山药200克、姜适量。将鲫鱼、山药、姜片洗净加适量水熬汤;即将熬好时加入枸杞,加盖煮5分钟即可调味食用。
三个养生习惯
轻缓运动
浙江省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徐婷贞表示,秋高气爽,空气中含氧量较高,是运动的好时节。遵循秋季养“收”原则,宜选择轻松平缓、运动量不大的项目,如散步、太极、舞剑等,以周身微热、尚未出汗为宜。
早睡早起
徐婷贞指出,秋季寒气上升,阳气趋向收敛,夜越深寒气越重,易入侵体内。此时不宜熬夜,应顺应自然规律,早睡早起。早晨6~7时起床,顺应阳气生长,令肺气舒展;晚上9~10时入睡,有助于阴精收藏。
每晚泡脚
徐婷贞表示,足部皮肤薄,脂肪少,易受寒邪侵袭。秋分时节,可借助阴阳消长的变化,每日泡脚,温通阳气,祛风驱寒,提高免疫力。
四种养生食物
秋藕
秋藕最养人,生食可以养阴润燥,缓解口干舌燥的问题。如果藕再加上一点蜂蜜,做成藕蜜糕,既可以缓解秋燥,也可以缓解便秘问题。
鸭肉
鸭肉可滋五脏、清虚热,还可以补水、行水、养胃、生津。注意:阳气不足,尤其是脾胃阳虚的人不宜吃过多的鸭肉。
梨
中医认为梨具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的作用。直接生吃梨可以生津解渴,熟吃则能润肺止咳。一般人生吃即可,小孩或是脾胃弱、体质虚寒的人最好蒸熟后吃,也可以把梨皮削下来与梨肉一起放到锅里煮水喝,吃梨肉、喝汤。
秋木耳
当季食材秋木耳,味甘性平,有益气生津的功效,是不容错过的美味。一些养阴生津的食物,如芝麻、核桃、板栗等也很适合秋分时节食用。 (据养生中国、《健康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