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1版(2025年09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谁帮“马拉松冠军护士”调个班?
□张默

       8月31日,被称为“最快女护士”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士张水华,在2025哈尔滨马拉松比赛中,以2小时35分27秒刷新个人最好成绩,获得国内女子组冠军。这一刻,她不仅为自己赢得了荣誉,也为全国560多万护理工作者赢得了一次被看见的机会。

       赛后接受采访时,张水华表达了自己的期望:希望医院领导能多照顾一下她的情况,支持调休。

张水华的这番言论引发网友热议。有网友表示,“很真实,她暴露了医护从业者的难处。”也有网友表示,“张水华需要在马拉松赛季频繁参赛,需要换班。她休了周末就意味着原本能休周末的同事就不能休了。而且这次张水华能来参赛,就说明还是有同事为她作出牺牲了,她没有感谢这些同事,而是在采访时‘阴阳’领导、‘阴阳’同事,实在是不应该。”

       张水华作为冠军戴上奖牌,她的声音被赋予了更大的传播力。首先感谢她,让我们看到医护人员不仅是“白衣天使”,也是有多元需求和才华的个体。张水华在马拉松赛道上的英姿,和她身穿护士服在病房忙碌的身影,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立体的医护人员形象。

       我们为张水华的成绩鼓掌,同时,也理解“调休难”暴露出医疗机构面临的实际困难,这是整个医疗行业面临的共同挑战,不能将责任简单归咎于任何一方。

       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年诊疗量超过90亿人次。面对这样的诊疗压力,每名护士都有自己的岗位和职责。正是这种严格的人员安排和每名医护人员的坚守付出,保证了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和安全性。所以,对于“张水华们”而言,做好本职工作是第一要务。医护人员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始终要将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放在首位。

       同时我们也理解,一线护理人员的需求往往被日常繁忙的工作所掩盖,很难被外界感知。张水华通过自己的努力站到了公众面前,让这些需求有了被“破圈”讨论的机会。我们珍惜这样的发声,因为它来自实践,来自一线,来自那些最了解行业实际情况的人。

       数据显示,我国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4人,虽逐年提升,但仍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护士队伍的工作量大、工作强度大、压力重是普遍现象。

     “有人跟我调休,我就能去跑。没人跟我调休,我就不能去。”这句话的背后,是来自医务人员人力资源紧张和医疗服务工作压力的现实约束。对于很多医院来说,在保证医疗安全且人员编制紧张的情况下,满足每位员工的个性化需求确实存在实际困难。

       但这不意味着无法做出改善。在刚性管理与柔性关怀之间寻找平衡,在保证医疗质量与满足员工需求之间探索新路,是我们共同的方向。目前,一些医院已经开始探索更人性化的排班方式,如采用弹性排班系统、建立内部替班人员库、创建员工互助调休平台等。这些尝试虽然微小,却代表着方向性的转变,即从刚性管理逐步走向刚柔并济。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像张水华这样的医护人员,既能在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也能在个人热爱领域绽放光彩;希望我们的医疗系统能够越来越人性化,既保障好患者安全,也关爱好医护人员的身心。(据《中国卫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