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7版(2025年09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儿童电话手表能AI解题、扫码支付、社交群聊……
家长该放心还是操心?

       日前,有深圳家长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留言,建议禁止中小学生携带电话手表入校。对此,深圳市龙华区教育局回复称,深圳市未出台全面禁止电话手表进校园的统一规定,但始终倡导学校按“分类管理、疏堵结合”原则落实相关要求。

       如今,儿童电话手表已不再是仅具备视频通话、体温监测、楼层定位等功能的“安全守卫”,而进化为集AI解答作业、扫码支付、社交群聊于一体的“腕上神器”——孩子们抬起电话手表“碰一碰”加好友,如同大人交换名片般拓展社交圈,放学路上边听故事边前行的场景随处可见。这一变化也带来了不少新问题,让家长们深陷“安全与自由”“便利与节制”的平衡困境。

       从“放心”到“操心”

     “买多功能电话手表的第一个月,儿子的作业错了一堆。老师说他上课总摸电话手表,群消息一响就低头”“不知道从哪里加的陌生人,感觉聊天不像正常小孩”“电话手表居然戴出了鄙视链”……半月谈融合报道栏目“校园话题”近期推出“电话手表,孩子的‘腕上神器’还是‘圈子门票’”一文,引发师生家长热烈讨论。这款以保护孩子为设计初心的可穿戴产品,经过数年发展,逐渐从让家长“放心”走向让家长“操心”。

       相比几年前还仅限于通话、定位,近年来儿童电话手表的功能设计越发丰富,其中类似“朋友圈”的社交功能最受家长诟病。

       形成隐形的“社交门槛”:记者调查发现,不同品牌电话手表确实存在加好友限制,让孩子们无形中形成了不同的社交圈。

       隐私侵犯低龄化:南方某小学老师向记者反映,某男生用电话手表拍摄同学如厕画面发到社交圈,导致涉事学生拒学,家长要求学校必须严肃处理。

     “安全神器”或滑向“安全风险点”:不少家长反映,孩子的好友里不时会出现陌生人,或兜售游戏皮肤诱导消费,或聊一些对孩子有不良引导的信息。

       引发线上社交依赖:“虚拟社交的即时反馈和简单互动,会让孩子逐渐失去处理真实社交矛盾的能力。”广西妇幼保健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医师雷灵说。

       设计跑偏还是管理疏忽

       多位受访者认为,儿童电话手表最初面市时并没有如此多的功能设计,随着小学生几乎人手一只而形成巨大消费市场,电话手表设计内存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多,价格也越来越贵。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电话手表还设计点赞互动、步数互动等功能,有的则有弹窗广告和各类小游戏上架。“小孩心思天天放在交友点赞获积分上。”网友“@Edjo”说。

       少年儿童自控能力较差,面对丰富多样的娱乐功能,很难做到自我约束,容易沉迷其中。广西南宁市某小学班主任表示,为做好管理,学校按规定在班级放置“电话手表收纳盒”,孩子入校上交、放学领取。“也发现过一些孩子设置静音不上交,课堂上偷偷玩。”

     “家长给孩子买了顶配电话手表,却从不管后台设置。孩子上课刷短视频、加陌生好友,甚至用电话手表充值游戏币。直到老师发现,家长还说‘买贵的就是为了让他自己玩,不烦我’。”作为教师的网友“@夏日的烟火”说,“你把它当‘托管工具’,它就变成‘游戏机’;你陪孩子一起用它记单词、查资料,它就是‘学习助手’。”

       儿童电话手表的内置社交功能,让孩子的社交圈瞬间被放大。记者发现,大部分电话手表都与监护人进行绑定,家长可在后台App上对孩子使用情况进行监测,但部分家长对孩子使用电话手表的监管不够严格。

       让电话手表更好服务于成长

       5月1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开征求对《儿童手表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对电池安全、网络沉迷防治等多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其中包括规定电话手表不可预置包含游戏、小说等娱乐导向功能的应用;支持设置可使用时长和可使用时段;电话手表端应用程序不能进行充值……

     “安全功能要强化,紧急呼救按钮要突出,定位更精准、通话更清晰稳定,非必要功能可关闭。”南宁市滨湖路小学班主任老师黄含表示,期待儿童电话手表设计回归“安全工具”定位,“如果设计游戏,更希望是科普小知识、成语接龙等”。

       家长层面的“智慧管控”也很重要。有家长发明“电话手表使用积分制”:按时完成作业能兑换15分钟社交时间,考试进步可解锁拍照功能。有参与话题讨论的老师建议,家长不妨在规则上做加法,要求睡前1小时交电话手表,用明确的边界感培养孩子自控力。

       周长辉建议,家长应仔细检查设备的隐私设置和权限管理,并定期查看孩子电话手表的联系人列表,检查是否有陌生号码出现。 (文/图 半月谈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