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9版(2025年09月0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经皮骨水泥椎间盘成形术后
八旬老人不再“痛不欲生”

     “妈,您再忍忍……”82岁的严婆婆蜷缩在病床上,冷汗浸透了枕巾。她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个被疼痛撕碎的夜晚,每一次体位变动都像有刀子在背上滑动。老人颤抖着抓住儿女的手:“我实在熬不住了……”

       没想到,一个月后,这位曾产生轻生念头的老人,竟会笑着管主诊医生叫“幺儿”。而改变这一切的,是一群暖心的医者。

       吃饭都成了折磨

       2025年春节后,严婆婆不小心摔了一跤,从此腰背剧痛难忍,双腿渐渐失去力气。起初,严婆婆还能拄着拐杖勉强走几步,但到了今年6月,她彻底无法站立,只能整天躺在床上。疼痛如影随形,严婆婆感觉坐起来吃饭都成了折磨,夜里辗转难眠,甚至一度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止痛针打下去如同石沉大海,输液、扎针,能试的法子都试了,儿女带着严婆婆跑了不少医院,医生看着片子直摇头,严婆婆年事已高,心肺以及肾功能不好,传统的大切口手术风险极高,“怕是下不了手术台!”

       绝境中的转机

       7月16日,严婆婆被送进温江区人民医院时,连坐轮椅去检查都痛得浑身发抖。

       骨科医生曾本强看着片子心里发沉:老人的胸十二椎体已严重压缩性骨折,椎体前中部分几乎消失,脊柱极不稳定。每一次起身,碎裂的骨头都会摩擦、挤压神经,带来钻心的疼痛。更严重的是,椎管狭窄导致脊髓受压,双腿逐渐失去知觉。“如果不手术,她将永远瘫痪在床,并可能因长期卧床引发肺炎、血栓、褥疮等致命并发症。”曾本强说。

       但常规手术确实做不了,曾本强看着被病痛折磨的严婆婆,实在不忍放弃。在反复斟酌病情的过程中,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曾本强敏锐地想到曾在资料中看到的一项新技术——经皮骨水泥椎间盘成形术(PCD)。

       微创手术托起希望

       经全面了解,这项技术在国内开展较少,四川省内医疗机构公开资料中未见开展记录。

     “就像在鸡蛋壳上做手术,”曾本强解释,老人的骨头疏松得像海绵,要通过几个小孔把骨水泥精准注入椎体和椎间盘,既要固定碎骨,又不能让骨水泥渗漏伤了神经,“差一毫米都可能出问题。”

       医院组织了三次多学科会诊(MDT),骨科、麻醉科、老年医学科、心血管内科、康复科等多学科专家反复评估风险。后来,经医院协调,特邀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在该领域经验丰富的田庆华教授来院指导手术。针对严婆婆的复杂病情,双方团队通过远程会诊进行了多次深入讨论。最终,在严婆婆和家属的支持下,手术方案敲定。

       8月9日,两地专家联手为严婆婆实施了手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精准引导下,医生们小心翼翼地穿刺、定位,先以球囊撑开塌陷的椎体,再注入骨水泥加固。1个小时的精细操作后,手术成功。

     “幺儿,谢谢你”

       术后第二天一早,曾本强查房时看见严婆婆居然自己扶着床沿试着下床了。

       现在的严婆婆疼痛明显减轻,她终于能安稳地坐起来吃饭,夜里也不再被剧痛折磨。康复训练后,她的双腿渐渐恢复了一些力量。

       严婆婆拉着曾医生的手,亲切地叫他“幺儿”。她笑着说:“如果不是你,我多半都活不成了。”如今,她不再被疼痛吞噬,生活有了盼头。

       据了解,这是温江区人民医院开展的首例经皮骨水泥椎间盘成形术(PCD)。手术的成功实施,不仅把严婆婆从“痛不欲生”的绝境里拉了出来,更像一束光,照进了高龄重症患者的治疗困境里。 (文/图  谢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