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4版(2025年08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高脂血症患者的饮食原则
□李冬梅

        高脂血症,俗称高血脂,医学上称为血脂异常,通常指血浆中甘油三酯(TG)和(或)总胆固醇(TC)升高,也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

       高脂血症可见于不同年龄及性别的人群,随年龄增加患病率升高,发病高峰在50~69岁。50岁以前男性高于女性,50岁以后女性高于男性。某些家族性高脂血症还可见于婴幼儿。根据升高脂蛋白的种类不同,临床上常将高脂血症分为以下四种类型: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混合性高脂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

       高脂血症的饮食原则

       高脂血症的核心诱因之一是饮食不当,因此科学的营养指导是控制血脂的关键。饮食总原则以“控制总能量、优化膳食结构、减少脂质异常来源”为核心,同时维持健康体重(BMI18.5~23.9),避免超重或肥胖(肥胖会加重脂质代谢紊乱)。

       关键营养素调控方案

       脂肪:“限坏脂、增好脂”

       减少饱和脂肪酸:主要来源是动物油脂(如猪油、黄油)、红肉(猪牛羊瘦肉)、动物内脏、全脂奶等。建议每日摄入量≤总能量的10 (约20~25克),高胆固醇血症者需更严格(≤7 )。

       严格限制反式脂肪酸:主要来自油炸食品(油条、炸鸡)、植脂末(奶茶、咖啡伴侣)、酥皮点心等。每日摄入量应≤总能量的1 (约2克),最好避免摄入。

       增加不饱和脂肪酸:多摄入Omega-6(如葵花籽油、玉米油、坚果等)和Omega-3(如深海鱼、亚麻籽、核桃等),Omega-3可降低甘油三酯,建议每周吃2~3次深海鱼(每次150克左右)。

       烹调用油选择:选择植物油(橄榄油、茶籽油、花生油),每日总量控制在25~30克(约2~3汤匙),避免反复油炸。

       碳水化合物:“控精制、增复合”

       减少精制碳水:精制糖(甜饮料、蛋糕、蜂蜜)和精制谷物(白米、白面)会快速升高血糖,多余能量转化为甘油三酯,加重高脂血症。建议每日添加糖摄入量≤25克(约6茶匙)。

       增加复合碳水:用全谷物(燕麦、糙米、玉米)、杂豆(红豆、绿豆)、薯类(红薯、山药)替代部分白米白面,占每日主食的1/3-1/2。这类食物富含膳食纤维,可延缓血糖上升,帮助降低胆固醇。

       蛋白质:“选优质、控红肉”

       优选低脂优质蛋白:鱼类(尤其是深海鱼)、禽肉(去皮鸡肉、鸭肉)、鸡蛋(每天1个,高胆固醇者可隔天1个)、豆制品(豆腐、豆浆)、低脂奶(每天300毫升)。

       限制红肉和加工肉:红肉(猪牛羊)每日≤70克,避免肥肉、香肠、培根等加工肉(含高饱和脂肪和盐,加重血脂异常)。

       膳食纤维:“多多益善”

       可溶性膳食纤维(如燕麦、魔芋、苹果、奇亚籽)可结合肠道内胆固醇,促进排出,降低血液胆固醇。建议每日膳食纤维摄入量25~30克。

       蔬菜:每天300~500克(深色蔬菜占一半,如菠菜、西蓝花)。

       水果:每天200~350克(选低糖水果,如苹果、梨、蓝莓,避免荔枝、芒果)。

       菌菇、藻类(香菇、海带)也富含膳食纤维,可常吃。

       其他:“限盐、限酒、补微量”

       盐:每日≤5克(约1啤酒瓶盖),高盐饮食会损伤血管,间接影响脂质代谢。

       酒:酒精会升高甘油三酯,建议男性每日酒精≤25克(约啤酒750毫升或红酒250毫升),女性≤15克,最好不喝。

       维生素/矿物质:维生素C(新鲜果蔬)、维生素E(坚果、植物油)、锌(贝类、瘦肉)可辅助调节脂质代谢,无须额外补充,通过饮食摄入即可

       烹饪与习惯,细节决定效果

       烹饪方式:多选蒸、煮、炖、凉拌,避免油炸、煎、烤(减少油脂摄入)。

       饮食规律: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过量进食会导致能量过剩,转化为脂肪);晚餐不宜过饱(7~8分饱即可)。

       结合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骑车、游泳),运动可促进脂质代谢,增强饮食控制效果。

       个体化调整方案

       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重点限制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增加可溶性膳食纤维(如每天1碗燕麦粥)。

       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严格限制精制糖、酒精,增加Omega-3(如每周3次深海鱼)。

       最后需注意:营养调整需长期坚持,同时定期监测血脂(每3~6个月1次),若饮食+运动控制不佳,需在医生指导下配合药物治疗。(成都市金牛区营门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