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4版(2025年08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成都东部新区三岔卫生院慢病管理有温度
耐心“培训” 刘婆婆敢给自己打针了

       在成都东部新区三岔中心卫生院慢病管理中心,85岁的刘婆婆脸上带着从容的笑,熟练地给自己注射胰岛素。谁能想到,一个月前,她还因害怕打针,把胰岛素笔藏在抽屉深处。

       刘婆婆患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5年,长期治疗让她疲惫又无助。独自居住的她,常因记不清药量而焦虑,看着药盒发呆;因饮食受限制而沮丧,于是偷偷藏起降糖药;面对胰岛素治疗,更是充满恐惧,“手抖得厉害,自己哪打得进去?听说打了就离不开,这可咋办?”

       三岔中心卫生院慢病管理中心知晓情况后,医生、护士、营养师组成专属团队,为刘婆婆定制“医疗+心理+生活”全维度方案。每周三,医生留足时间,用红笔圈出化验单数值,耐心讲解病情变化;护士带着食谱上门,手把手教做健康餐;考虑她独居怕热,电话随访加密,高温天直接上门,测指标、理药箱、叮嘱注意事项,把关怀落到实处。

       当刘婆婆抗拒胰岛素时,护士长连续5天陪她拉家常。第六天,刘婆婆终于松口尝试。护士小叶主动跟进,每天8点准时候诊,揉按注射部位、消毒、进针、拔针,动作轻柔专业。10天后,刘婆婆不再起夜,走路也稳当不少,甚至开始主动尝试自主注射。小叶见状连忙蹲身引导,“咔嗒”一声后,婆婆笑叹“原来我也能行”。

       如今,刘婆婆又能笑着和邻居唠嗑、做简单运动。她的转变,是三岔中心卫生院慢病管理的缩影。在这里,医护们不只是治病,更是用耐心温暖患者的心,帮他们重新拥抱生活。 (王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