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3版(2025年08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成都市郫都区人民医院孔令军
百万点击量背后的生命守护者

       社区广场上,一位穿白大褂的身影正被阿姨们热情围住:“孔医生,您上回教的‘剪刀石头布’急救法,我孙子都会背啦!”他笑着点头,转身便步履如飞奔向救护车鸣响的方向——这是成都市郫都区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孔令军的日常片段。他既是生死战场的指挥官,也是全网百万点击量的“小孔急救室”科普达人。

       生死时速的“急诊指挥家”

     “55岁男性,突发剧烈胸痛。”急诊室的宁静瞬间被打破。孔令军盯着心电监护仪上的波形,眼神锐利,手中的超声探头定格了屏幕上的异常影像——急性心肌梗死。

     “一键启动胸痛绿色通道。呼叫心内科、导管室做好术前准备。”指令发出后,心电监测、化验检查、术前准备无缝衔接,导管室内血管开通争分夺秒——从入院到血管再通(D-to-B时间),他们跑赢了死神,速度位居全国基层医院第二。

       这样的“指挥现场”是他的工作常态。作为医院五大中心建设的核心成员,孔令军深知“生命速救”的真谛。救护车升级为“移动抢救单元”,实现“上车即入院”;卒中溶栓最短DNT(患者从进入医院到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时间)仅5分钟,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达98.7 ——数据背后,是他和团队将“时间即生命”刻入骨髓的执念。

       百万粉丝的“科普达人”

     “人人必知,四句话教会你正确拨打120。”短视频里,孔令军西装笔挺地讲述急救知识,评论区瞬间沸腾:“救命,被医生帅醒又学废了。”“跪求更新海姆立克篇。”这位意外走红的“小孔”医生,其走红的契机源自他在培训时发现群众对刻板教学无感后进行的大胆创新。

       三年来,他的科普足迹遍布郫都每个社区。在广场教阿姨们用“剪刀石头布”记住海姆立克手势,在校园让孩子用玩具练习心肺复苏。他更将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培训融入“微网实格”,带出大批“民间急救员”。当受训居民成功救回心脏骤停的邻居时,他正举着手机录制新一期“急救小课堂”——粉丝催更的屏幕那头,是正在蔓延的生命守护网。

       党员身份的“生命摆渡人”

       孔令军的白大褂上永远别着党员徽章。作为标杆党支部书记,他将组织生活开到急救现场:救护车变身“移动教室”,社区培训成为“开放式主题党日”。在成都世运会医疗保障前线,党员突击队优化多项流程,急救手册里甚至备有多语言沟通预案。

     “急救不是孤岛。”他推动建立的“救在身边”支部品牌,三年间开展17场线下培训,惠及1500余名群众。当AED逐渐覆盖商场、地铁,当菜场摊主能熟练进行胸外按压时,孔令军的手机弹出新消息——一位曾被他救回的外卖小哥发来视频:他正在社区急救课堂当助教,胸前的红十字志愿者标志熠熠生辉。 (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