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2版(2025年08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ICU患者转回普通病房,需要注意什么
□陶雪江 朱洪

       当医生通知“可以转出ICU”时,几乎所有家属都会松一口气。但《中国重症康复白皮书》用血淋淋的数据告诉我们:这个时刻,才是真正考验的开始。每3个转出患者中就有1人因护理不当二次入院,这些本可避免的悲剧背后,藏着每个家庭都该知道的真相。

       生命最脆弱的过渡期

       ICU像24小时无休的“生命保镖”,普通病房则是需要自理的“康复训练场”。这中间的过渡期,患者就像刚拆掉石膏的骨折病人——看似能活动,实则危机四伏。

       生命监测断档危机:ICU的护士就像贴身保镖,平均每个护士照顾2.5个病人,全天候监测生命体征。转出后,普通病房每个护士要照顾8个病人,监测设备也只保留最基础的血压、心率。这意味着患者可能像手机只剩20 电量,却要应付高强度使用。

       身体机能重启挑战:刚拔掉呼吸管的患者,就像突然被要求跑马拉松的普通人。他们的吞咽功能可能只恢复30 ,肌肉量可能已流失到80岁老人的水平。但普通病房没有康复师24小时指导,家属常误以为“躺着就是休息”,反而加重机能退化。

       别让无知害了亲人

       陷阱1:疯狂投喂要人命 患者刚转出时,家属常炖鸡汤、熬参汤拼命补营养。这就像给快饿死的人突然吃大餐——会引发致命电解质紊乱。正确做法:前3天用淡糖盐水漱口,第4天起每天喝3杯特制营养剂(约普通女性饭量的1/3)。

       陷阱2:卧床不起毁身体 躺10天会流失20 肌肉,相当于让30岁青年的肌肉瞬间老化到80岁。建议每天做3次“床上运动”:勾脚背20下/次,抬腿10下/次(家属辅助)。

       陷阱3:盲目相信监护仪 普通病房监护仪可能漏掉致命信号。有个真实案例:监护仪显示血氧正常,实际患者已缺氧到脑损伤边缘。建议自备便携血氧仪,每小时测1次,低于95 立即呼叫护士。

       陷阱4:强忍疼痛伤心脏 疼痛时心脏负荷相当于跑百米冲刺,这对刚抢救回来的心脏是致命打击。科学用止痛药能让并发症减少一半,比“硬扛”安全得多。

       陷阱5:假护工真杀手 央视曝光过所谓“金牌护工”:3天速成班发证,拍背手法错误导致患者肋骨骨折。选护工要看“三证”:护理资格证、急救培训证、医院实习证明。

       家庭护理救命三件套

       营养管理三步走

       第1~3天:用5 葡萄糖水当“漱口水”,激活味觉。

       第4~7天:特制营养剂+维生素B,修复肠道。

       第8天起:每天1勺亚麻籽油(约5ml),对抗炎症。

       康复训练法则

       呼吸训练:每天吹气球20次(选直径15cm气球)。

       肌肉激活:用电脉冲贴片刺激大腿肌肉,每天2次。

       智能监测:胸骨贴呼吸监测贴,手机随时报警。

       心理重建关键招

       制作“生命回忆录”:把生病前的工作照、旅行视频剪成15分钟短片,每天早晚各播1次,帮助患者找回生存意志。

       出现这些情况须立即就医

       当出现以下情况,请马上拨打急救电话:手指血氧≤93 (正常95 ~100 );呼吸频率>30次/分钟(正常12~20次);连续3小时无法吞咽口水;突然出现胡言乱语或异常安静。

       重症医学科医生提醒:“ICU患者转出不是毕业典礼,而是康复马拉松的起跑枪。家属要做患者的‘第二双眼睛’,警惕那些藏在平静表象下的致命危机。”

       每个从ICU转出的生命,都像是经历暴风雨后的幼苗。科学的护理不是温室,而是帮助幼苗重新扎根大地的支架。记住:过度保护可能成为新的伤害,专业指导下的循序渐进,才是真正的生命守护。

 (重庆市巴南区第二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