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0版(2025年08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多学科协作抢回心脏骤停患者

       当心脏突然停止跳动,每一秒都关乎生死。CPR(传统心肺复苏)虽能短暂维持生命,但对重症心脏骤停患者而言,仅靠CPR可能难以逆转病情。此时,ECPR(体外心肺复苏)技术成为挽救生命的“终极武器”,为患者争取到宝贵的“黄金时间”。

       从心脏停摆到ECMO“接管”

       近日,49岁的王先生因突发意识障碍被送往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送达时,王先生已意识丧失、心跳呼吸骤停。急诊科医护团队立即展开抢救,迅速实施气管插管、中心静脉置管、持续高质量心肺复苏等措施。然而,经过10分钟的CPR抢救,患者仍未恢复自主循环。

       在患者无自主呼吸和心跳的危急情况下,急诊团队当机立断启动ECPR。ECPR是在心脏骤停时,通过ECMO(体外膜肺氧合)技术与高质量CPR联合应用的高级生命支持手段。当心脏无法自主跳动时,ECMO能暂时替代心肺功能,将血液氧合后泵入动脉,为全身供氧,同时为医生争取更多时间寻找病因、实施针对性治疗。

       ECMO小组成员在超声引导下精准完成置管,快速建立血管通路,仅用40分钟就成功启动V-AECMO(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支持。随着暗红色血液经膜肺氧合后转为鲜红色回输体内,患者的心脏重新恢复了跳动。

       多学科协作揪出“真凶”

       ECMO虽为患者延续了生命,但在病因未明的情况下,风险依然潜藏其中。医护人员为王先生完善了头胸腹CT、急诊冠脉造影等检查,最终锁定“致命元凶”——左主干重度狭窄并形成血栓,同时前降支存在弥漫性钙化及重度狭窄。心脏内科团队随即紧急为其实施急诊PCI术(支架植入)联合IABP(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植入术,成功打通“生命通道”。

       术后,EICU(急诊重症监护室)医护团队通过抗凝管理、器官功能监测、亚低温脑保护等综合措施,确保患者平稳度过危险期。

       ECMO支持至第五天,经全面评估患者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状况,其ECMO撤机试验顺利通过。为最大限度降低拔管后血管相关并发症风险,麻醉手术中心与介入血管外科团队在全麻下为王先生实施ECMO置管动静脉修补术。最终,患者成功撤离ECMO,次日又顺利撤离IABP。

       后续,EICU团队继续对患者采取俯卧位通气、纤支镜肺泡灌洗术、经皮气管切开等综合治疗。在EICU团队全程精细化管理下,王先生成功脱离危险期,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意识清醒、认知正常,肢体活动也恢复如初,目前已康复出院,回归正常生活。 (赵超 王青 肖阳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