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盒上的字太小了,看不清咋个吃嘛?”“刚问了怎么吃,转身就忘了……”近日,这些困扰老年患者的用药难题在四川天府新区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有了暖心解法——一面由废弃药盒搭建的用药宣教墙,正成为老年患者的“健康导航”。
近年来,四川天府新区聚焦群众就医“急难愁盼”问题,以医疗资源扩容、服务流程优化、人文关怀提升为抓手,推动医疗服务从“治病”向“治心”延伸。目前,全区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持续增强。
微创技术下沉
家门口的“钥匙孔”手术
“以前要做手术都要往大医院跑,现在家门口就能做微创技术!”37岁的李女士在太平中心卫生院术后感慨道。
传统开腹手术创伤大、恢复慢,而腹腔镜手术仅需开3个0.5~1cm的微小切口,60分钟即可完成,出血量不足10ml。此手术的成功实施,得益于医联体建设的深入推进。借助医联体模式,太平中心卫生院在上级医院专家定期下沉指导下,成功实现微创手术能力“从无到有”的突破,让辖区居民在家门口即可享受高效、精准的医疗服务。
“医联体不仅带来了技术,更带来了理念的更新。”太平中心卫生院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协作,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更多居民受益。
候诊区提升
等待焦虑变成“安心时光”
“以前带孩子做儿保,排队、挂号、检查要折腾半天,现在不到1小时就搞定了!”梁女士带着2岁女儿在兴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保科完成检查后感慨道。
过去,家长常需提前1小时排队取号,候诊区“娃哭家长愁”的场景屡见不鲜。今年3月起,兴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保科全面推行分时段预约服务,并在候诊区设置绘本角、提供安抚玩具,缓解儿童就诊焦虑。
“分时段预约后,患者平均等待时间从40分钟压缩至15分钟,加上打造的亲子友好环境,目前候诊区满意度提升到了98 。”兴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
“尴尬”变“体面”
病房里的“小心机”
“以前最怕术后上厕所,伤口疼不说,还担心弄脏公共卫生间。”在籍田中心卫生院外二科(肛肠、胃肠镜)病房,刚做完肛瘘手术的王先生指着新改造的“专属卫生间”感慨道,“现在有独立淋浴间,坐着就能冲洗,方便又体面!”
针对肛瘘术后患者如厕难、清洁不便的痛点,医院在肛肠科病区推出“人性化卫浴升级计划”:每间病房配备独立卫生间,病区增设公共淋浴间。后期将在每间病房增加淋浴房,患者可在病房如厕、淋浴,避免尴尬。
近年来,四川天府新区多家医疗机构改造就医环境,重点加大投入,对卫生间、候诊区等公共区域进行升级。候诊区环境更加整洁、明亮、舒适,卫生间升级改造效果明显,设施设备更加人性化,环境卫生状况得到根本性改善。
创意药盒墙
让废弃药盒“活”起来
走进四川天府新区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走廊,一面色彩斑斓的立体墙面格外吸睛。护理团队将废弃的药盒分类排列,每个药盒旁配有大号文字说明,关键信息如“每日3次,饭后服用”“整片吞服”等用红色醒目标注,瞬间抓住老年患者的视线。
“以前总搞不清止咳药该饭前还是饭后吃,现在看墙上的图画一下子就记住了。”72岁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李奶奶指着墙上的红色标识感慨。自宣教墙启用以来,老年患者用药咨询量下降40 ,主动核对药品信息的比例提升至75 。
“改善就医体验,既要疏通‘大动脉’,也要打通‘微血管’,这不仅是硬件的升级,更是人文关怀的温度传递。”四川天府新区教育和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聚焦群众就医的急难愁盼问题,以“微改造”推动“大提升”,让医疗更有温度、服务更接地气。 (张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