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八段锦遇上现代图书馆的宁静氛围和城市的市井烟火,这项传统文化正以一种全新的形式焕发活力。
图书馆里的晨练新风尚
近日,四川省图书馆里的一场“静悄悄”的八段锦晨练,在书香氛围中拉开序幕。
“起势,两手托天理三焦……”国家一级武术运动员罗晨曦的声音沉稳而清晰。他将八段锦拆解为清晰的段落,每段结束便站在队列中央,为习练者调整手势和步态。
人群里,从浙江来成都度假的大学生尚佳湉与男友格外专注。“在网上看到省图书馆有这个特色活动,我们就专门安排了行程过来体验。”虽然室内有空调,但细密的汗水依然沁湿了尚佳湉的额头,她笑意盈盈地说:“一套下来,身体舒展放松,效果真不错!”另一侧,家住附近的孙阿姨本是来省图书馆读书的,偶然撞见这场晨练,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与了一次,如今已是连续打卡的常客。
图书馆内的这缕养生清风缘起何处?
省图书馆作为国家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一直致力于播撒传统医学的火种。活动负责人赵婧坦言,活动策划之初并非没有顾虑:“最大的担忧在于读者的参与度,顾虑大家可能不愿在公众场合进行这类活动,也担心在空地内做运动会影响读者的阅读。”为此,省图书馆特意控制八段锦的背景音量,将场地选在相对开阔的大厅,并将时长控制在半小时内,把对其他读者的干扰降到最低。
“在场地旁读书,听到微弱的伴奏音乐,是很舒服的体验。”自习的王同学说道,虽然身旁有八段锦活动,但可以感受到活动本身的包容性,“传统文化开始变得可感可触,我接下来也想尝试一下。”
“八段锦本就是静气凝神的运动,是一种‘文化浸润’。”赵婧解释。在这里,背景音量柔和,习练者专注自身,动作舒缓,并未惊扰周围埋首书卷的读者。
罗晨曦是带领队伍练习八段锦的教练,也是一名刚毕业的武术专业大学生。在他看来,年轻人早起读书、打八段锦是一种惬意又健康的生活方式。“读书累了,可以站起来打一段八段锦,出半小时汗后,又能把精力重新投入到阅读中。”他坦言,这几日的八段锦活动,有不少中途加入的读者。但最令他开心的是,基本上没人中途离开,都坚持打到了最后。(据四川中医药公众号)
家门口的“运动加油站”
清晨,桂湖挹锦门前,鸟鸣啾啾。退休教师李大爷身着宽松练功服,深吸一口气,缓缓推掌——“两手托天理三焦”。
不远处,上班族小王,趁着等同事的空当,也在树荫下冲拳、伸展。“动作不大,出点小汗,一整天精神头都足!”小王笑着说。
近年来,源自中医导引术的八段锦,在新都如潮水般兴起。据了解,今年上半年累计参与人数达数万人次。一场全民健身的“八段锦风潮”越发强劲。
八段锦究竟有着怎样令人着迷的魔力?
“简单!好上手!好学!”在香城体育中心,带着小孙子来“遛弯”的张孃孃乐呵呵地说。她刚跟着队伍练完一遍,精神矍铄,“你看,地方不挑,两步宽的空地就能练;衣服也随便,只要手脚能抻开就行。真是抬脚就能参与!”旁边几位孃孃也纷纷点头认同。
这股“全民皆可练”的风,为何越吹越劲?
新都区中医医院治未病科主任医师寇潇月道出了关键:“八段锦有千年传承,核心讲究一个‘立身中正’。”她一边示范一边解释,“就像盖房子打地基,身体的中轴线稳了,动作才顺畅有力。起于‘桩’(基本站姿),止于‘桩’,把握这个‘中正’的劲儿,入门就不难。它温和不剧烈,特别适合现代人,尤其是久坐办公室的人群,调理气血、舒缓筋骨效果很好。”
八段锦跨越年龄界限。上至白发苍苍的“老把式”,下至牙牙学语的“小豆丁”,都能同场“切磋”;没有身份的界限——教师、老板、退休工人,都在一招一式中找到共鸣。
八段锦在新都的“火”,更在于它完美融入了市井生活的“毛细血管”。
“等电梯的工夫,也可以伸展伸展。”“90后”小赵笑着分享她的“碎片化练习八段锦”经验。午休间隙,“一托、二穿、三举”的身影也随处可见。
在石板滩街道木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场八段锦公益教学吸引居民挤满小院,大家学得认真,聊得热络。斑竹园街道、三河街道的医生,更是把课堂搬到了社区榕树下、学校操场边、公园长廊里。
为了让这项“抬脚就能参与”的运动成为常态,新都持续发力“15分钟健身圈”。口袋公园星罗棋布,休闲绿道蜿蜒延伸,老旧小区健身角焕然一新……“去哪儿锻炼?”的难题正被一个个家门口的“运动加油站”破解。 (据新都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