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孤独症儿童是一段充满挑战与成长的旅程,儿童心理学专家为孤独症家庭送上了一份实用指南,帮助家长应对照护孤独症儿童过程中的情绪难题。
心理调适
接纳情绪,建立“心理安全网”
接纳情绪,拒绝自责:孤独症的成因与教养方式无关,孩子是神经发育问题,这个状况的出现并非父母的错误,不要过度自责,避免内疚和内耗。
设定合理期待:养育人要学习区分自己的“目标”与“执念”:长期干预的目标是帮助孩子提升生活质量,而非强行“治愈”或追赶同龄人。庆祝微小进步:哪怕孩子今天多看了你一眼,或主动指了一次物品,都是值得肯定的成长。
建立“心理安全网”:养育人还可以加入家长互助小组,与经历相似的家长交流,减少孤独感(如线上社群、线下家长会),还可以定期咨询心理医生,通过专业支持帮助处理焦虑及创伤性情绪。
资源整合
构建支持系统,减轻孤立感
明确“我需要什么帮助”:可以联系当地残联或公益组织,寻找临时托育机构,给自己放半天假。也可以了解医保报销政策(如部分康复项目可报销)、申请残疾补助或公益基金。
与专业人士合作:定期与干预团队如医生、特教老师沟通,共同制定个性化计划,避免盲目尝试“偏方”。
家庭分工与边界:要学习与伴侣、祖辈明确分工,比如爸爸负责陪玩,妈妈负责沟通学校等,拒绝“孤军奋战”。也要注意保护婚姻关系,家庭中有一个孤独症的孩子,每个人都有情绪,学习每周预留1小时“二人时间”,避免因孩子问题忽视夫妻情感。
日常实践
化解冲突的实用技巧
应对情绪崩溃:孩子崩溃时:优先保障安全,移除危险物品,用平静的语气说“我在这里”。避免在激动时讲道理,待情绪平复后用图片或简单语言复盘。自己崩溃时:设定“暂停信号”(如对伴侣说“请换班10分钟”),离开现场深呼吸。
简化生活流程:视觉化日程表:用图片或简笔画展示每日流程(如起床→吃饭→游戏),减少孩子因未知引发的焦虑。5分钟提前预告:活动转换前提前告知(如“5分钟后我们要出门了”),避免突然变化。 (据上海杨浦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