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8-9版(2025年08月0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从“屏幕”到“泳池”
警惕专坑孩子的圈套和伤害

       暑假是孩子们放松身心的时光,也是各类安全风险的高发期。随着青少年上网时间增加、户外及场馆活动频繁,网络诈骗分子和不科学的运动训练正成为威胁孩子安全的两大隐患。骗子利用孩子的单纯设下圈套,而一些急功近利的训练方式则可能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本文聚焦暑期青少年最易遭遇的网络安全事件和身体健康风险,通过真实案例解析、科学原理说明和实用防护指南,帮助家长构建“线上+线下”的双重守护屏障,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中享受假期。

       网络安全

       识破“孩子专属”诈骗套路

       真实案例

       孩子如何被网络诈骗盯上

       案例1:借用电话手表,实为盗取SIM卡

     “小朋友,我的手机没电了,借你的电话手表打个电话给家人好吗?”在湖南溆浦县某小学附近,4名犯罪嫌疑人用这样的借口,骗取了20名小学生的电话手表。他们得手后迅速拆解手表,盗取其中的SIM卡,并立即转交上线。部分被盗电话卡当天即被用于实施电信诈骗,导致相关号码被通信运营商冻结。

       接家长报警后,警方迅速行动。一方面联系运营商协助受害学生注销涉案号码,另一方面联合县反诈中心通过技术手段追踪嫌疑人。随后,警方在湖南省郴州市桂阳县将4名犯罪嫌疑人抓获归案。

       案例2:“卧底警察”设局,骗走25万元

       湖北黄石阳新高二女生石某在一个群聊中被自称“卧底警察”的人添加好友,对方精准报出她的姓名和身份证号,声称“你涉嫌网络诈骗,已立案调查”。惊恐之下,石某按对方要求将自己5000多元生活费转入“安全账户”。

       紧接着,对方又报出石某母亲马女士的信息,威胁“不转出你母亲银行卡里的钱,就立刻抓你去派出所”。被逼无奈的石某偷偷拿过母亲的手机,用短信验证码破解支付密码,将两张银行卡里的25万余元全部转出。对方还反复警告“这事必须保密,告诉家长就按抗拒调查处理”。几日后,马女士接到警方提醒电话,才发现银行卡余额清零,石某这才哭着说出真相。

       案例3:“兼职”陷阱,学生成诈骗“工具人”

     “发一条短信1块钱,日赚150元!”14岁的中学生小雨(化名)看到这样的兼职信息后心动不已。对方告诉她,工作内容是用家长的手机号群发“你的物件已经到一个半小时了……”的短信,看似简单的操作背后,却是诈骗链条的一环。

       小雨按对方提供的教程,用母亲的手机发送了几十条短信后,才察觉异常并停止操作。北京反诈中心发出警示,暑假期间已发现多名11~17岁未成年人被诱骗参与此类“兼职”。反诈民警强调,学生一旦参与此类“兼职”,不仅可能影响自身电话卡使用,更严重的是已涉嫌违法犯罪,需承担法律责任。从受害者变成“帮凶”,往往仅一步之遥。

       案例4:游戏交易藏圈套,孩子操作家长手机被骗数万元

       浙江衢州13岁学生小杨在线下购买卡游徽章后,想在某App上转售,很快有人私信联系,让他下载另一个App进行交易。对方称已将钱付给平台,让小杨添加“客服”收款。客服看到小杨的收款码后,以“未成年人交易被拦截”为由,要求用家长手机“垫付押金”。

       在对方诱导下,小杨通过视频电话拍摄母亲的手机,并按远程指导操作汇款。对方以“退押金”为由反复要求扫码,直到母亲手机无钱支付,小杨才意识到被骗,共计损失3.74万元。

       骗术解析

       骗子如何抓住孩子的“软肋”

       利用单纯轻信:编造“求助”“福利”“兼职”等看似合理的理由,降低孩子的警惕性,如借电话手表、高额返利等都是典型手段。

       利用恐惧心理:冒充公检法人员,报出孩子或家人的个人信息,用“立案调查”“抓捕”等话术施压,迫使孩子在恐慌中服从指令。

       利用贪利心理:以“高薪”“免费领装备”“充值返利”为诱饵,抓住孩子想赚钱或获取游戏福利的心理,诱骗其配合转账、泄露信息。

       利用信息差:利用孩子对金融知识、法律条款的不熟悉,将复杂的诈骗流程包装成“正规操作”,如“安全账户”“押金解冻”等。

       防骗指南

       家长必做的防护措施

       设备安全:给电子设备装上“防护锁”。为孩子的电话手表设置“陌生人来电拦截”,开启“取卡提醒”功能,关闭SIM卡热插拔权限;给支付类APP设置独立应用锁,关闭免密支付,不将银行卡与游戏、直播账户绑定;在手机、电脑上安装不良信息拦截软件,定期检查账户余额和消费账单。

       规则约定:和孩子定下“网络红线”。“三不”原则:不点“免费领”链接,不加陌生好友,不说验证码、密码;“两立即”铁律:遇恐吓立即关屏幕,被威胁立即喊家长。

       日常监督

       关注孩子的上网动态

       每天花5~10分钟与孩子交流上网内容,了解他们在看什么、玩什么、和谁聊天;充分利用“青少年守护模式”,限制上网时长和消费功能,从技术层面减少风险;避免向孩子透露支付密码,让他们了解“真警察不会要验证码,不会让你用家长手机操作,不会让你共享屏幕”的常识。

       应急处理

       被骗后这样减少损失

       立即冻结账户:拨打银行客服冻结银行卡,登录支付平台冻结账户,阻止进一步转账。

       保留证据:截图聊天记录、转账凭证、骗子账号等信息,尽快到派出所报案。

       联系平台:向涉事社交平台、游戏平台举报账号,协助冻结涉案资金。

       身体健康

       小心泳池边的“强行开肩”

       炎炎夏日,游泳是孩子们喜爱的运动,但一些家长和教练为追求“快速出成绩”,采取“强行开肩”的极端训练方式,给孩子的身体埋下隐患。

     “孩子被教练压完肩膀后,回来就肿了,疼得不敢抬手,最后还得手术治疗”“好好的孩子,现在肩关节反复脱位,连正常生活都受影响了”……一些家长心碎地描述着。近年来,因“强行开肩”导致肩部严重损伤的儿童数量逐年攀升。所谓“强行开肩”,是指在孩子未充分热身、肌肉紧张甚至哭闹反抗的情况下,通过外力强行拉伸肩关节,如反剪双臂上抬、用膝盖压肩背、强迫手臂超180度张开等。这些动作看似能增加划水幅度,实则是对关节的“撕扯”,会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原理剖析

       儿童肩关节最怕“暴力拉伸”

       要理解“开肩”的风险,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的肩膀。肩关节是人体所有关节中最灵活的一个,如同一个精密的“万向轮”,可以做出前屈、后伸、内收、外展、环转等各种复杂动作,这正是我们能够完成优美划水动作的基础。

       肩关节是人体最灵活的关节,能完成前屈、后伸、旋转等多种动作,这得益于其“头大窝浅”的结构——肱骨头像大皮球,关节盂像浅碟,活动范围大但稳定性差。

       为了弥补结构上的不稳定,我们的身体为肩膀配备了一套复杂的“安全系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包裹在关节周围的关节囊、韧带以及一组被称为“肩袖”的深层小肌群(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

       关节囊和韧带像坚韧的“胶带”,将肱骨头牢牢地“粘”在关节盂上,限制其过度活动。

       肩袖肌群如同四条强劲的“缆绳”,从不同方向拉住肱骨头,使其在运动中始终保持在中心位置,是维持肩关节动态稳定的核心。

       肩关节的健康,依赖于“灵活性”与“稳定性”的精妙平衡。一味追求超越生理限度的灵活性,必然会破坏这套宝贵的“安全系统”,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采取“强行开肩”这种粗暴的方式,会对儿童尚未发育完全的肩关节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破坏关节稳定性:韧带和关节囊被拉松后,肩关节变得“松垮”,易反复脱位,甚至穿衣、翻身都会引发疼痛。

       肩袖肌群撕裂:暴力拉伸可能直接撕裂肌腱,引发肿胀、疼痛,即使轻微损伤累积,也会导致慢性炎症。

       远期健康隐患:关节不稳定会加速软骨磨损,埋下骨关节炎隐患,可能导致孩子青中年时期就出现关节退化。

       科学方案

       让孩子安全练出“灵活肩”

       真正的“开肩”,不是被动地拉松关节,而是主动地提升灵活性,并同步强化稳定性。科学的训练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安全可控的过程。

       原则一:热身充分,循序渐进

       动态拉伸(训练前):在下水前,必须进行5~10分钟的动态热身。例如:双臂大绕环(向前、向后)、交叉摆臂、体前屈伸手等。目的是提高肌肉温度和关节滑液分泌,让肩膀“预热”起来,为训练做好准备。

       静态拉伸(训练后):训练结束后,肌肉尚有余温,是提高柔韧性的最佳时机。可以进行一些静态拉伸,如:手臂交叉于胸前拉伸、背后双手交扣上提等。每个动作保持15~30秒,感觉到轻微牵拉感即可,绝不应追求剧烈疼痛。

       原则二:强化稳定,力量先行

       一个灵活但无力的肩膀是“危险”的。必须同步加强肩袖肌群及周围稳定肌群的力量。

       弹力带训练:使用轻阻力的弹力带进行肩内旋、外旋、前屈和外展的抗阻训练。这是专业运动员康复和预防肩伤的核心方法,安全有效。

       小重量训练:使用1~2公斤重的小哑铃(或矿泉水瓶)进行侧平举、俯身飞鸟等练习,强化三角肌和背部肌群,为肩关节提供更有力的外部支撑。

       原则三:专业指导,定期评估

       咨询专业人士:家长应为孩子选择具备科学训练知识和儿童教学经验的合格教练。一个好教练会关注技术细节和孩子的身体感受,而不是一味压、拉、拽。

       功能性评估:定期请专业人士评估孩子的肩关节活动度、稳定性及力量水平,根据评估结果动态调整训练计划。

       误区澄清

       这些想法正在伤害孩子

       误区一:孩子骨头软,年龄越小开肩效果越好。

       真相:正因为孩子骨骼和软组织娇嫩,才更容易在暴力下拉伤。这种损伤对发育的影响是深远的。

       误区二:疼痛是正常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真相:肌肉酸胀正常,关节刺痛是损伤信号,必须立即停止。

       误区三:肩关节越松,划水幅度越大,速度越快。

       真相:过度松弛会导致动作变形和力量泄露。理想的游泳肩关节是“灵活而稳定,柔韧且有力”。

       暑期安全守护,既要防“虚”(网络诈骗),也要护“实”(身体健康)。面对网络风险,要教会孩子识别骗局、守住底线;对运动安全,要拒绝急功近利、遵循科学规律。这个夏天,愿每个孩子都能在守护中,收获快乐与成长。 (综合《新闻晨报》、广州日报公众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