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9版(2025年08月0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四川省第三人民医院医共体紧密联动、创新模式
山区肿瘤患者“近”享优质医疗服务

       帮扶故事

       四川省第三人民医院医共体总院驻点山泉分院帮扶的副院长李成龙,通过摸排山泉镇600余例肿瘤患者,精准掌握了长期居住在山区的患者达200余人的数据,随后开展了实地走访。其中,一位右肺腺癌晚期患者的就医经历,折射出基层医疗的困境,也凸显了推进医共体建设的紧迫性与必要性。该患者一年多前出现腹部胀痛,确诊肺癌腹膜广泛转移后虽接受靶向、放疗联合免疫等综合治疗,但病情仍持续进展。近日,患者症状加重后到四川省第三人民医院医共体山泉分院就诊,在四川省第三人民医院医共体总院与分院的紧密协作、接力救治下,病情得到基本缓解。

       在医共体建设的进程中,四川省第三人民医院医共体总院和四川省第三人民医院医共体山泉分院(成都市龙泉驿区山泉镇公立卫生院)正以积极姿态探索前行,为乡镇肿瘤患者带来福音。通过总院与分院的紧密联动,让山区肿瘤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这一实践不仅提升了基层医疗的温度,更成为医共体“上下协同、资源下沉”的生动注脚,其探索出的“123”布局、“121”举措等模式,为基层肿瘤防治体系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123”布局

       筑牢综合病区服务根基

       山泉分院在综合病区筹建阶段精准对接群众需求:通过5场巡回诊疗普及医共体政策,让村民明晰医疗协作模式;后续经电话随访和微信群征集100余位村民建议,梳理出“医疗服务态度、技术需提升”等核心诉求,为服务优化指明方向。在此基础上创新推出的一个特色、两个重点、三个带动“123”工作布局,正逐步筑牢基层医疗服务根基。以肿瘤科这一基层临床特色科室建设为核心,让山区肿瘤患者实现“家门口看肿瘤”的愿望。门诊启用后已收治2名住院患者,为6名重症患者开通上转通道。聚焦中医适宜技术与肿瘤康复两大发展方向,通过10余次中医科会诊,有效减轻患者抗肿瘤治疗中的不良反应,让中医特色疗法成为康复助力。同时,依托总院派驻的肿瘤科、内分泌科、普外科三名骨干专家,已累计接诊患者100余人次,全面带动药事、彩超、中医康复等项目能力提升。此外,已通过在药品专柜新增10余种肿瘤治疗常用药品、规范药品审方流程等举措,为患者用药安全保驾护航。协作机制上,先后3次邀请总院专家团队联合护理部、药剂科开展医疗质量检查,结合山区实际完成整改;通过1次法务查房、2次线上多学科会诊(MDT),持续规范诊疗行为;打通“山泉卫生院—省三院—省肿瘤医院”三级绿色通道,联动总院9大科室资源,构建起全方位诊疗支撑网络。

     “121”举措

       搭建便捷就医绿色通道

       山泉分院创新推出的一张单子、两辆车子、一套系统“121”工作举措,让便捷就医从承诺变为现实。一张双向转诊单串联起总院、分院与村站的诊疗链条,已顺畅完成20余次患者上下转诊服务,彻底打破层级壁垒;“健康巡诊义诊车”深入山村开展10余场健康宣教,把防癌知识和义诊服务送到家门口;“双向转诊直通车”则实现重症患者的快速转运。在信息化支撑方面,打通总院、分院和村站的信息化通道,统一系统,通过建立DeepSeek智能导诊助手和健康咨询群,让400余名村民享受到在线问诊、预约挂号等服务,患者在分院就能直接预约总院专家号、办理住院手续,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患者少跑腿”的资源共享新格局。

     “1+N”模式

       构建分级诊疗闭环体系

       以总院专业力量为核心,山泉分院通过“1+N”模式推动多学科协同发展,逐步完善“小病在分院、大病重病进总院、后期治疗回分院”的分级诊疗闭环。目前已有2名肿瘤患者从总院下转至分院接受康复治疗,在熟悉的环境中享受连续化医疗服务。这种上下联动的诊疗模式,既为患者省去奔波之苦,又让优质医疗资源在分级诊疗中实现高效配置,成为医共体效能提升的鲜活注脚。

       医共体建设不仅是医疗资源的优化整合,更是守护山区群众健康的民生工程。未来,四川省第三人民医院医共体总院与山泉分院将持续深化协作,让优质医疗服务沿着医共体的脉络延伸到每个村落,为山区群众筑起坚实的健康防线。 (范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