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7版(2025年08月0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简阳市人民医院外科第八党支部获评标杆党支部
啃下“硬骨头” 温暖患者心

       近日,“2025年度成都市公立医院标杆党支部”的荣誉花落外科第八党支部。拿到这份荣誉时,支部书记黄光平脑海里闪过的,是时常和“战友们”坚守的手术室——就在不久前,这里又完成一场长达10小时的“生命保卫战”,一支由党员医护组成的“攻关组”合力帮助一位脊柱侧弯30多年的患者挺直了腰杆。

       党员带头

       全力以赴开展技术攻关

     “医生,我这腰弯了30多年,还能直起来吗?”今年6月,37岁的付先生扶着自己变形的脊柱走进骨科诊室,眼神里满是绝望。他17岁查出脊柱侧弯,因家境贫寒未及时治疗,如今脊柱后凸40度,像个“剃刀背”,连平躺都做不到,还因脊髓空洞、颅底凹陷被多家医院婉拒。

     “患者等不起,党员更不能退!”面对这个被称为“脊柱外科珠穆朗玛峰”的难题,支部立即召开“党员攻坚会”。黄光平说:“成立党员技术攻关小组,多学科会诊必须覆盖所有风险点!”

       影像科党员带头精准测量椎体数据,麻醉科设计“阶梯式麻醉方案”,输血科备足2000毫升血液,重症监护室、康复科提前模拟术后护理……支部18名党员带头,30多名医护人员共同筹备。医生贾叙锋多次请教博士生导师冯大雄教授,与团队推演:“脊髓像裹在石头里的鸡蛋,我们要像雕刻般小心,既要敲开石头,又不能伤着鸡蛋。”

       手术当天,无影灯亮起,在团队成员们凝心聚力、全力以赴下,50厘米切口、20枚螺钉精准植入、Ponte截骨、撑开加压矫形……10小时里,汗水浸透手术衣,监测仪滴答声与心跳同频。当最后一枚螺帽固定,患者脊柱后凸从40度降至5度。术后,付先生扶着助行器看着镜中挺直的腰杆,红着眼眶说:“没想到我还能直起腰来……谢谢医生!”

       党建促业务

       既有硬技术,也有软服务

     “党建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是要落到实处的。”这是支部成立5年来的信念。作为国家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省级县级临床重点专科,下辖的两个骨科科室以“党建+”模式推进“五位一体”发展:思想抓牢、队伍带强、学科拔尖、帮扶基层、服务群众。

       在“党建+技术”带动下,团队成果显著。黄光平主持的“骨盆骨折微创治疗”获省医学科技进步奖;贾叙锋开展脊柱结核、肿瘤分离手术;牟遐平创新的“骨水泥真空注入术”年惠及200余人;骨科(二)团队突破“高龄禁区”,为103岁老人置换髋关节,开展反肩关节置换等22项新技术,5项填补地区空白。

       目前,科室开放病床144张,年门诊近5万人次、手术5000余台,三四级高难度手术占比超85 ;出版专著10部、发表SCI论文25篇、获专利7项,技术水平国内领先。黄光平说:“如今的支部,既有‘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简阳工匠’等资深党员,也有30名青年骨干,通过‘老带新’‘党建+科研’传承精神。他们编写的《实用骨科学》成为基层医生的‘案头书’,13项市厅级科研项目正转化为临床技术,25篇SCI论文让‘简阳骨科’获得行业话语权。”

       服务群众

       从手术台到山村义诊点

     “大爷,您这腿每天热敷20分钟,我留个电话,有问题随时找我。”在简阳市杨家镇农舍,党员医生陈俊蹲在王大爷床前记录注意事项。这是支部“党员服务岗”的日常——连续8年,1000多人次党员深入阿坝州茂县、凉山州会东县等偏远地区,开展“世界骨质疏松日”“脊柱健康行”等公益活动,服务群众10万人次;连续5年为行动不便患者上门服务,把医疗送到“最后一公里”。支部多年来持续组织骨科专家团队,深入各乡镇开展肢体残疾评定工作,“一站式”服务模式深受好评。

       6月13日,支部走进江源镇,为残疾人做肢体鉴定,教家属康复训练;在会东县中医院,党员“一对一”带教,帮助当地完成首例陈旧性舟骨骨折手术,填补县域技术空白。患者评价:“这里的医生,不光治得好病,更暖得了心。”

       传帮带

       让“标杆”精神生生不息

     “我志愿传承‘严谨、求精、奉献’的医者精神……”7月3日,在简阳市医共体拜师仪式上,支部书记黄光平作为导师代表接受了基层学员敬上的拜师茶,“红色基因”与“技术传承”温暖对接。

     “被评为‘标杆’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黄光平经常对党员骨干叮嘱。从手术台到义诊点,从科研攻关到基层“传帮带”,外科第八党支部用5年走出“党建强、业务精、服务优”的标杆路。

 (李太辉 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