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4版(2025年08月0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四川首例 “透视眼”助力肺结节精准切除

       7月28日,四川省肿瘤医院胸外科团队成功完成四川首例“数字化腔镜图像融合三维模型导航系统”辅助下的肺结节精准切除手术。这是四川省内首次将该技术应用于临床,标志着四川在智慧外科与精准医疗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该技术为多位肺结节患者实现了病灶的精准定位与安全切除,也为未来复杂肺部疾病的微创治疗提供了新路径。

       精心准备

       为患者定制微创治疗方案

       患者小美(化名)与其他几位病友因体检发现肺结节到四川省肿瘤医院胸外科就诊,影像资料显示结节呈缓慢增长趋势,初步判断为早期肺癌可能性较大。胸外科学科带头人韩泳涛与副主任冷雪峰带领团队联合多学科专家进行了充分评估,明确手术指征,并制定了个体化的微创治疗方案。

       尽管这些肺结节分布于右肺上叶后段、左肺上叶前段、尖后段等多个位置,手术难度较高,但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与技术储备,手术团队决定借助这一全新引入的三维模型导航系统进行精准切除。

       数字化导航

       为微创外科手术赋能

       传统的肺结节切除手术主要依赖术前CT影像及术中医生的空间记忆进行病灶定位。这种方式不仅对医生的经验要求极高,还容易因肺部组织变形、呼吸运动等因素导致定位偏差,增加手术风险。

       近年来,虽然术前CT引导定位技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能够通过实时影像精准锚定浅部或深部小结节(尤其是小于1厘米的磨玻璃样结节),但该方法需要多学科协作,平均耗时30~45分钟,且存在15 ~25 的气胸发生率,以及5 ~10 的出血风险。此外,术中透视还会增加患者和医护人员的辐射暴露。

       另一种常见的术前定位方式是美蓝染色法,虽然操作简便,但染料容易扩散,导致定位模糊,适用范围受限,且必须在注射后尽快手术,否则染色效果会减弱。

       相比之下,此次四川省肿瘤医院引入的“数字化腔镜图像融合三维模型导航系统”实现了技术上的重大突破。该系统通过将术前三维重建模型与实时腔镜视频进行精准融合,赋予医生“透视眼”般的增强现实视野。

       精准追踪

       动态应对术中挑战

       数字化腔镜图像融合三维模型导航系统的核心技术之一是结节追踪算法。它通过在病灶边缘选取高特征密度的关键点,并利用亚像素级深度学习融合算法实时计算其位移,从而在每一帧视频中精准锁定结节的三维位置。即使在肺组织因呼吸或手术操作发生位移的情况下,系统仍能持续、稳定地追踪病灶,确保切除范围的准确性。

       这种技术优势使得医生对术中解剖结构的观察从“事后回顾”跃升为“实时洞察”,不仅显著提高了手术的精准度和安全性,也减少了不必要的组织损伤,缩短了术后恢复时间。

       多方协作

       打造高质量“智慧手术”

       在手术团队、麻醉科、影像科等多部门的密切配合下,患者顺利接受了单孔胸腔镜肺段及亚肺叶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充分体现了智慧医疗在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方面的显著优势。

       冷雪峰表示:“数字化腔镜图像融合三维模型导航系统的引入,不仅帮助医生在手术中更直观地了解肺结节的数量、空间位置、大小及其与周围血管、支气管的关系,还提升了临床医生的个体化诊疗意识,有助于他们更深入地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个体化治疗策略。”

       此外,该系统在医学教育和手术培训中也展现出巨大潜力。通过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平台,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为医学生和年轻医生提供高质量的手术教学资源。这不仅有助于他们更快掌握复杂手术技巧,还能显著提升操作的精准性和安全性,缩短学习曲线,提升整体医疗水平。 (张欢 江晓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