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3版(2025年07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帮扶 让医疗服务跨越式提升
——专访甘孜州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夏永智

       累计建成州级重点专科22个、县级重点专科41个

       累计建立“团队带团队”120个、“师带徒”1078人

       累计制定完善各类制度标准1123项


       自2022年“组团式”帮扶工作开展以来,浙江以及省内各地的医疗帮扶力量陆续来到甘孜州,给高原地区带来了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理念。那么此项工作目前进展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效?还存在什么问题?下一步准备怎么做?带着系列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甘孜州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夏永智。

       记者:近年来,甘孜州医疗卫生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备受关注,这项工作的开展背景和整体情况如何?

       夏永智:按照中组部和国家卫健委的部署,浙江省金华市人民医院、婺城区人民医院以及省内31家三级医院累计选派了35名院长和278名医疗卫生专业人才,对18个县(市)人民医院开展“组团式”帮扶,以提升诊疗能力、培养人才队伍、加强医院管理为重点,持续推动县级医院综合能力提升,群众看病就医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可以说,这项工作为甘孜州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记者:在“组团式”帮扶下,甘孜州医疗服务能力有哪些具体变化?群众能直观感受到哪些改善?

       夏永智:最明显的是医疗服务能力的“跨越式”提升。结合各县域常见病、多发病和群众需求,累计建成州级重点专科22个、县级重点专科41个,不少专科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突破。比如,全州18个县(市)人民医院已实现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全覆盖,100 设置了健康管理体检中心,除康定市外的17个县都建成了血液透析中心,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

       从服务量看,截至目前,累计门急诊达247.63万人次,住院13.7万人次,手术1.9万人次,健康体检44.4万人次。更重要的是,医疗技术水平明显提高,累计推广应用新技术470余项次,三四级手术比重从39.22 提高到47.43 。

       2024年底,全州18个县(市)人民医院全部达到基本标准,其中康定、泸定、甘孜、巴塘、德格5家医院还达到了推荐标准,较帮扶前提升了22.18个百分点。现在,群众不用再跑远路,在家门口就可以看不少以前得去大城市才能治的病。

       培养本土医疗人才

       记者:帮扶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在本土医疗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夏永智:帮扶团队与受扶医院人员建立了紧密的“传帮带”关系,通过“师傅带徒弟”“团队带团队”“一对一”“一对多”等方式,累计建立“团队带团队”120个、“师带徒”1078人。

       同时,通过各类培训提升本土人才能力,累计开展培训2448场次,有计划地选派1936名卫技人员到帮扶医院跟岗学习。

       针对甘孜州执业医师总量不足的问题,帮扶医院每年都会派经验丰富的医生来开展技能培训和考前辅导。2024年,全州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首次突破50 ,达到51.46 ,较2022年提高了20.36个百分点,这是很不容易的突破。

       此外,帮扶专家还通过集中诊治指导、参与医疗质控督导、纳入远程阅片中心专家库等方式,持续发挥专业作用,让本土人才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管理水平更精细化

       记者:除了技术和人才,医院管理水平的提升也是关键。这方面有哪些进展?

       夏永智:帮扶团队带来了科学的管理理念和经验,我们称之为“带土移植”。通过推动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累计制定完善各类制度标准1123项,让受援医院管理向精细化、科学化迈进。

       更重要的是,在帮扶医院支持下,全州18个县(市)人民医院全部接入“5G+医疗健康”远程应用系统,形成了“在线+在位”的帮扶模式。这意味着,全州与帮扶医院建立了稳定的优质资源共享机制,远程视频会诊、远程教学查房、医学影像诊断等服务常态化开展,会诊结果还能互认。农牧民群众不用奔波,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三甲医院的同质化诊疗服务,看病负担轻了很多。

       现在,微创介入、智能医生工作站、“AI+医疗”等新型服务模式也在推广应用,进一步保障了群众健康。

       记者:在取得成效的同时,帮扶工作中是否也面临一些挑战?

       夏永智:确实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比如,“短期帮扶”与“长效需求”的矛盾、融入与合作的问题,以及考核指标体系与实际存在差异。

       记者:针对这些问题,下一步有哪些工作计划?

       夏永智:一是加强与帮扶地(市)的对接协调,在需求对接、人才选派、“师带徒”等方面深化沟通;二是强化骨干人才培养,固化“师带徒”模式,选派更多基层技术骨干到帮扶医院学习,真正打造“带不走”的队伍;三是加大专病专科建设,重点支持妇产科、儿科、急诊急救、重症医学等紧缺专业发展;四是推进县医院能力提升,争取资金投入、配齐诊疗设备,推动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支持新科室、新项目落地;五是全力支持帮扶团队发挥作用,落实管理职权,在办公、食宿等方面提供便利,保障好经费、医疗等政策落地;六是配齐配强受扶医院领导班子,加强行风建设,提升管理能力,更好满足群众就医需求。

本报记者 李妍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