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0版(2025年07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郫都区妇幼保健院儿保医生收到200公里外的感谢信
“每个生命成长都值得被温柔以待”

     “每次带着孩子跨越200公里来就诊,3小时的车程从未觉得远,因为这里有一位真正懂孩子的医生。”近日,成都市郫都区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主任、主治医师旷文娟收到了一封手写感谢信。信纸轻薄,字迹却格外有力,这是一位妈妈写给一位儿保医生的“成长答卷”。

     “别急,孩子有自己的节奏”

       2023年春,家住外地的月月(化名)父母第一次带着8个月大的女儿走进郫都区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体检报告上“身高P3以下”的字样像根刺,扎进这对新手父母心上——这意味着孩子的身高在同龄儿中排倒数第三,月月被诊断为生长发育迟缓。

       旷文娟没有急着下结论,而是仔细分析生长曲线,询问喂养细节,并轻声安慰月月妈妈:“你看,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月月的生长曲线暂时不是很漂亮,但是不着急,我们慢慢来追赶,先和自己比,不和同龄小朋友比。”这句温柔的“不焦虑宣言”,成了这场跨越200公里守护的开端。

       寒来暑往,风雨无阻做儿保

       从那天起,这家人的生活中多了一项固定日程:每隔几个月,驱车3小时赶到医院,做完儿保再匆匆返程。往返6个小时的车程,记录着寒来暑往的奔波,也藏着旷文娟用专业铺就的“成长指南”。

     “今天开始慢慢添加软干饭,水果切成小颗粒,小手洗干净,自己抓取食物、咀嚼训练、手指训练融入日常。”

     “半夜醒了先不抱,拍拍背数到30,给睡眠一个自己续上的机会。”

     “别追着喂饭,让孩子自己感受饥饱。”

       ……

       面对新手父母的手足无措,旷文娟把晦涩的儿保专业术语翻译成一句句“新手父母听得懂、做得到”的叮嘱:辅食添加表上标注着“由稀到稠”的具体时间节点,睡眠记录表上画着“哄睡信号”的观察要点,甚至连如何用游戏引导孩子自主进食,都写在了给家长的便签上。

     “最打动我的是那句‘不要制造焦虑’。”月月妈妈在信中写道。看着小区里同龄宝宝一个个蹿个子,她一度陷入自责。而旷文娟总会指着月月的生长曲线说:“你看,她的体重在稳步增长,大运动发育达标,这就是进步。”这份对“个体差异”的尊重,让这对父母终于找到了养育的从容。

       专业与耐心浇灌成长之花

       两年时间,200公里的路往返了9次,累计54小时的车程换来了厚厚的儿保手册。今年初夏,当3岁的月月再次站在身高测量仪上时,数字定格在93.5厘米,接近P50水平——这个曾经在生长曲线“尾巴尖”上的宝宝,如今已追赶至同龄宝宝的中等水平。

     “每次3小时的车程很值得,因为专业的事就要交给专业的人。”信中,月月妈妈深情写道:最珍贵的不是数字的变化,而是孩子眼里的光。以前她体检总躲在我身后,现在会主动拉着旷文娟的手说:“阿姨我又长高啦。”

       在旷文娟看来,每个孩子都是一株独特的花苗,有的早绽,有的晚放。“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解读数据,更是要教会父母听见孩子独特的声音,不要提前焦虑,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和耐心。”

       在郫都区妇幼保健院的儿童保健科,桌上放着许多这样的“成长曲线”。旷文娟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泛黄的“手记”,扉页上写着:生长不是竞赛,而是静待花开的过程。记录好曲线,守护好节奏,时间会给出答案。

       这封跨越200公里的感谢信,或许只是无数儿保故事中的一个缩影。好的医患关系,是医生用专业搭建信任的桥梁,是家长用坚持回应生命的期待,是在“不焦虑”的守护里,让每个孩子都能按照自己的节奏,慢慢长大。就像月月妈妈说的:“200公里的距离,挡不住专业与爱的传递,因为每个生命的成长,都值得被温柔以待。” (陈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