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5版(2025年07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绵阳市中心医院成功救治危重脑出血外籍游客
两次开颅 多学科协作化险为夷
□刘梦 本报记者 方继莲

       近日,一名外籍游客在九寨沟游览时突发自发性脑出血陷入昏迷,当地医院紧急检查发现,患者存在颅内出血、脑室积血等严重伤情,且出血量巨大。鉴于患者伤情复杂、当地医疗条件有限,患者被紧急转运至绵阳市中心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突发险情

       医疗团队攻克救治难关

       患者转入绵阳市中心医院后,急诊医学科迅速为其完善检查。复查CT显示,患者颅内出血量大,多个关键区域受损,同时还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多种基础疾病,手术风险极高,术后康复前景不明。

       面对这一复杂病例,神经外科迅速组织骨干专家会诊,经反复研讨评估,决定尽快实施手术。然而,摆在神经外科成刚教授团队面前的是诸多棘手难题:患者基础疾病多,手术耐受性差,麻醉及术中风险难以预估;此外,由于患者是外籍人士,存在语言沟通障碍,其家属对病情的理解和对手术方案的接受度,也成为手术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

       为克服沟通障碍,成刚第一时间协调医院翻译团队,与患者家属进行深入细致的沟通。他通过专业的医学图解、视频资料,结合翻译的精准转述,向家属详细讲解病情的严重性、手术的必要性和潜在风险。面对家属的疑虑和担忧,成刚多次组织多学科专家会诊,最终获得家属的充分信任。

       精准手术

       个性化定制助康复

       在手术准备阶段,成刚带领团队制定了多套应急预案。针对患者的先天性心脏病可能引发的术中循环不稳定,联合心内科专家制定了个性化的麻醉和循环管理方案;为应对术后可能出现的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提前与重症医学科、感染科专家确定了联合治疗策略。

       随后,在精密准备和严密监护下,成刚团队成功为患者完成开颅手术。然而,术后患者出现严重脑水肿,病情再次恶化。经与家属充分沟通,医院果断进行二次手术干预,有效控制了病情。

       二次手术后,医院充分发挥综合医疗优势,组建由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科(ICU)、内分泌代谢科、康复医学科及护理团队等多学科专家构成的MDT(多学科诊疗)团队。专家们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动态调整治疗方案,精准调控血压、血糖,严密监护生命体征,积极预防感染,并开展个体化康复训练。

       经过精心救治和护理,患者病情逐渐好转,意识恢复清晰,肢体活动能力逐步改善,各项生命体征趋于平稳。

     “生命无国界,救治无差别。”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李宗平表示,作为区域医疗中心,医院始终践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积极落实国家对外籍人士友好服务政策,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未来,医院将继续提升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为守护群众生命健康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