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2版(2025年07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不到5公斤重的“健康背包”让高原医疗格局悄然改变
马背医院 让139名村医 心里有了底
□宁蕖 本报记者 冯若冰

       在炉霍县近6000平方公里的牧区,4.7万常住人口曾长期面临“地广人稀、缺医少药”的困境。过去,村医们骑马挎药箱翻山越岭,血压计、血糖仪塞满行囊,检查数据靠笔记录,偏远牧场的牧民常因延误诊疗,导致“小病拖成大病。”

       如今,139个村的村医肩头多了个不到5公斤重的“健康背包”,这个被牧民称为“健康神器”的“移动诊室”,正让高原医疗格局悄然改变,也让村医们心里有了“底”。

       一包装下“全科诊室”

       巡诊效率大幅提高

     “七麦拉姆阿姨,今天你再测次血压。你最近头还晕吗?”午后的高原烈日灼灼,村医次能登真额头上挂着汗珠,从“健康背包”里取出巴掌大的设备为老人拉姆测血压。短短几秒,数据已实时上传至系统。“以前测完要记在本子上,回村再补录,现在数据直接进系统,数据异常了县医院马上能看到。”次能登真的话道出了“健康背包”的第一个“魔力”。

       记者看到,这个防水耐磨的“健康背包”藏着不少巧思。核心检测主机搭配血糖、心电图、尿酸等不同功能的检测芯片,相当于把“全科诊室”装进了“健康背包”。“测什么项目就插对应芯片,65岁以上老人必做的心电图,以前在卫生院才能做,现在在牧场就能完成,数据自动同步到健康档案。”朱倭镇中心卫生院院长松吉降村边演示边说,对基层医护人员来说,带着这台机器出去,所有基础检查项目几乎都能做完,巡诊效率大幅提高。

       记者了解到,2024年炉霍县启动“马背医院”建设,为全县139个村卫生室配备了“健康背包”。装备升级让村医们的巡诊效率大幅提升:在朱倭镇农区,过去村医单日最多走访15户重点人群,如今带着“健康背包”能完成50户;过去需要5名卫生院医护人员加1名村医才能开展的检查,现在1名卫生院医护人员加1名村医即可完成,卫生院医护人员仅负责抄录数据。

       数据实时上传系统

       转诊之路不再漫长

     “健康背包”的魔力,不止于便携,更在于它打通了县乡村三级医疗的“任督二脉”,让转诊之路不再漫长。

     “这是个危险的信号,你必须去县医院做进一步检查了。”7月25日,炉霍县下罗乡达色村村医郎塔吉给70岁的仁真尼玛做完尿检后,严肃地叮嘱道。老人尿蛋白含量超标,结合多年高血压病史,提示肾脏已受损伤。郎塔吉在主机上录入数据后,系统自动将仁真尼玛标注为“黄色人群”。几乎同时,下罗乡卫生院的医生学达尔的手机上也收到了预警,通过手机端的APP,学达尔即可下达医嘱,如果遇到疑难杂症,他还能在APP上申请炉霍县人民医院等上级医院的医生会诊。

       这正是“健康背包”串联起的“智慧医疗一张网”。牧民在帐篷完成检测后,数据实时上传至“健康地图”系统:家庭医生手机上的APP会收到异常预警,可直接调阅病史制订方案;乡镇卫生院通过系统汇总辖区数据,为村医提供技术支持;60多公里外的县医院数据终端大屏上,红黄绿三色光点实时闪动,这是全县139个村的监测数据。

     “每个光点代表一个村医的巡诊点,红色预警提示需要紧急干预的异常数据,我们能第一时间调动医疗资源应对。”炉霍县人民医院院长杨海说。

       患者离院后,离院患者管理系统会分析患者离院病历,将患者后续的所需治疗任务解析出来,如复查复诊、检查、拆线、换药等任务,发送到对应家庭医生的手机端app上,由家庭医生进行跟踪处理,实现连续的医疗服务。

       三级联动形成闭环

       推动健康防线前移

       在炉霍县,“健康背包”让县、乡、村三级医疗资源形成闭环:村医是一线“侦察兵”,背着“健康背包”走遍牧场帐篷;乡镇卫生院是“中转站”,汇总数据并提供医疗支持;县级医院是“指挥部”,负责远程会诊、床位调度、住院诊疗和慢病管理指导,这种联动让健康防线大幅前移。

       对村医而言,“健康背包”带来的不仅是效率提升,还是职业认同感的提高。“以往我只能处理一些简单病症,老百姓的认可度不高,感冒发烧都要往县医院跑。”郎塔吉坦言,现在和县乡医生联合起来,可以实现“小病不出乡”,群众更信任。

       如今,当村医们走在草原峡谷间,这个小小的“移动诊室”里,装着的不仅是检测仪器,更是三级医疗网的协同智慧。“防未病、治小病、管慢病、转大病”的承诺,正通过“健康背包”在高原落地生根,让4.7万高原群众的健康不再被大山阻隔,更让139名村医怀揣底气。

       截至目前,全县乡村医生累计用“健康背包”完成监测5069人、7345次,其中3879名重点人群的5757次监测数据,为健康管理提供了精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