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8-9版(2025年07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职业性中暑的风险与防护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高温天气越发频繁。对于许多行业的一线劳动者而言,“高温”不仅是体感不适,更是实实在在的职业健康威胁。当气象部门发布日最高气温在35℃以上(高温天气)时,或在冶炼、铸造、印染等存在高气温、强热辐射或高湿环境的厂房内(高温作业)作业,职业性中暑的风险便显著升高。专家表示,这种“高温杀手”轻则影响健康,重则危及生命。了解风险、科学防护、及时急救尤为重要。

       警惕两类高温环境

       高温作业 指有高气温,或有强烈的热辐射,或伴有高气湿(相对湿度≥80 )相结合的异常作业条件、湿球黑球温度指数(WBGT指数)超过规定限值的作业,如金属冶炼、金属铸造、纺织印染、玻璃制造等。

       高温天气作业 高温天气是指地市级以上气象主管部门所属气象台站向公众发布的日最高气温35℃以上的天气。高温天气作业是指用人单位在高温天气期间安排劳动者在高温自然环境下进行的作业,如野外考察、露天装卸等。

       识别中暑信号

       中暑先兆 在高温环境下工作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晕、头痛、乏力、口渴、多汗、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但低于38℃,可伴有面色潮红、皮肤灼热等,短时间休息后症状即可消失。

       中暑 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而引起的一种以体温升高和(或)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和(或)心血管功能障碍等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全身性疾病,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职业性中暑类型

       热痉挛 在高温环境下从事体力劳动或体力活动,大量出汗后出现短暂、间歇发作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多见于四肢肌肉、咀嚼肌及腹肌,尤以腓肠肌为主,呈对称性;体温一般正常。

       热衰竭 在高温环境下从事体力劳动或体力活动,出现以血容量不足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如多汗、皮肤湿冷、恶心、头晕、低血压等,体温常升高但不超过40℃,可伴有眩晕、晕厥,部分患者早期仅出现体温升高。

       热射病(包括日射病) 在高温环境下从事体力劳动或体力活动,出现以体温明显增高及意识障碍为主的临床表现,表现为皮肤干热,无汗,体温高达40℃,出现谵妄、昏迷等症状;可伴有全身性癫痫样发作、横纹肌溶解、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中暑的预防措施

       科学补水 少量多次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勿等口渴才喝。避免饮用大量冰水或含酒精、咖啡因的饮料。

       合理饮食 保证蛋白质、热量和维生素的供应,避免太油腻食品。

       物理降温 用湿毛巾擦拭皮肤,让水分蒸发帮助散热。先擦干汗液或者更换被汗水浸湿的衣物后,再进入空调房休息。

       充足休息 保证规律作息和充足睡眠,休息时避开空调风扇直吹。

       做好防护 了解高温对健康的危害,掌握正确的作业方法,在作业时防止高温危害的措施,以及个体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发生中暑时的急救措施和方法等。

       遇到中暑 紧急施救

       对于先兆中暑患者,首先应迅速将患者移离高温场所,在阴凉通风处休息,松解衣扣;如患者清醒,无恶心、呕吐,应少量多次补充淡盐水;如有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可服用人丹。对于晕倒或痉挛的患者,应将患者迅速移至阴凉处,使之平卧、松解衣扣。同时,还要尽快呼叫救护车将患者送往医院治疗,在等候救援期间,可用洒水、冷敷等办法为患者降温。 (成都市新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