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世运会将于8月7日至17日举行,作为中国大陆首次举办的世界运动会,已通过前期持续近一年的“跟着赛事去旅行”系列活动,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流量转化答卷”。据成都世运会执委会消息,系列活动吸引超百万人次参与,不仅点燃了全民文旅热情,更以“票根经济”为纽带,推动赛事流量向文旅“留量”、消费“能量”和经济“增量”深度转化,为四川文商旅体融合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赛事引流效应凸显
区域消费活力迸发
7月上旬收官的“跟着赛事去旅行”天府新区站,成为系列活动的“流量标杆”。3天时间,麓湖海浪运动公园吸引了近10万人次,带动麓湖全域营收较去年同期提升近四成。
这样的热闹场景并非个例。自2024年10月系列活动启动以来,“世运主题大篷车队”作为流动载体,串联起四川21个市(州)的特色资源:在巴中光雾山,红叶与赛事体验相映成趣;在乐山大佛文化广场,传统武术展演与世界赛事激情碰撞;在眉山三苏祠,宋代文人雅集场景与现代运动项目跨界融合;在雅安,“熊猫家园”的清凉避暑季因赛事元素更添活力。
票根经济激活生态
政策联动释放消费潜力
为放大赛事乘数效应,成都于7月推出的“票根经济”政策成为流量转化的关键抓手。7月9日上线的“票根优惠打卡地图”,让消费者凭世运会等赛事门票、演出票、景区门票甚至结婚证,就能在全市多家餐厅、酒店、博物馆享受折扣。
这一创新模式迅速见效。在红星路的世运会官方特许商品零售店,市民与游客络绎不绝,带有世运元素的文创产品成为热销品。“‘票根经济’以低成本串联起多领域消费,让赛事、文旅、美食、文创形成联动闭环。”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蔡尚伟分析,这种跨场景刺激不仅提升了消费动力,更让市场活力得到有效释放。
全域联动促发展
长效规划夯实根基
尽管世运会赛事主要集中在成都,但“跟着赛事去旅行”系列活动辐射全川,形成“以点带面”的发展格局。中共成都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相关决定,明确将文商旅体深度融合作为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核心路径。
在体育赛事产业领域,成都正加速打造“三城两都一市”品牌——乒羽网之城、艺术体育之城、棋城,骑跑运动之都、电竞文化之都,以及“金牌球市”。今年预计举办国际和全国性高水平赛事超80项,实现体育消费总规模800亿元、体育产业总规模突破1500亿元的目标。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璐表示,大赛与节假日错峰的特点,既规避了旅游旺季的拥堵,又为淡季注入客流,但要实现“留量”到“增量”的转化,需持续破解基础设施短板与产品同质化问题。“唯有不断提升城市内功,才能让流量真正沉淀为发展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