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2版(2025年07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四川经验
缓解“带娃难” 绵阳提供22743个托位
彭雪 本报记者 方继莲

     “小月龄”孩子照顾难一直是众多家庭头疼的问题。数据显示,我国现有约3000万名3岁以下婴幼儿,超过三成的婴幼儿家庭有入托需求。那么,绵阳如何应对小家庭的“带娃”大烦恼?近日,记者走访了绵阳市探索医育结合新型育儿模式的绵阳妇幼托育中心。

      “快坐好哟,小手手拿出来,我们坐车车转圈圈啦。”走进位于绵阳妇幼托育中心,老师们正带着3岁以下的婴幼儿玩乐。在爬行、做游戏、转圈等活动后,孩子们在教室听着音乐,吃着医院食堂定制的“营养餐”和辅食。有的孩子吃完后“秒睡”,老师们便轻轻地将熟睡的孩子抱到小床上;而调皮的小朋友,则有老师哄着入睡。

     “我每天7点30分将孩子送到这里,下班才来接。我和孩子爸是双职工家庭,双方父母身体都不是很好。也去咨询过找保姆,但费用至少得6000元。现在不到2000元就解决问题了。更重要的是,这里有医护人员,老师基本都是育婴师,孩子吃的也是由营养师、医院层层把关的食物,非常专业。家长还能随时随地通过小程序看到孩子吃、玩和老师记录的健康情况,省去了很多担心。”孩子家长米知柠说。

      “我们这里有乳儿班、托小班、托大班等,共137个托位。平时有儿保医生定期巡园,给宝宝们进行儿童保健工作,幼儿如果有突发情况,医院的绿色通道将第一时间保障幼儿的身体健康。管理团队由医护和育婴专家构成,除日常生活照护外,还为宝宝们开设了逻辑思维课、艺术手工课、大运动、涂鸦等丰富多彩的课堂,让宝宝健康开心成长,让父母上班放心,也为宝贝们平稳过渡到幼儿园的生活打下了基础。”园长独春梅说。

       托育服务是民生实事,更是百姓心中的“大事”。

       据了解,目前,绵阳市婴幼儿托育标准化建设与培训指导中心正在建设中,建成后,将有150个普惠托位,还将承担起全市托育的“培训教官”任务,为绵阳打造全国儿童友好城市提供重要支撑。

       除了托育中心,绵阳还着力推动形成“10分钟托育服务圈”。在涪城区飞来石社区的一个托育机构,游戏区、休息区、运动区等一应俱全,更有大学生志愿者在暑期来实践帮忙。而这样的机构,在一个社区往往就有好几个,“10分钟托育服务圈”让幼儿家庭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优质的托育服务。

从城区到各县(市、区),这样的托育机构比比皆是。目前,全市可提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的机构共有400余家,提供托位22743个。其中,官方托育园包括绵阳市妇幼保健院(市儿童医院)、绵阳市人民医院、游仙区妇幼保健院、安州区妇幼保健院、盐亭县妇幼保健院等开办的医育结合的托育园。这些托育园有专业的医院、营养师及医护人员托底。

       作为托育标杆的绵阳市妇幼托育中心还承担起了指导各县(市、区)医育结合办托育园的培训任务,各县(市、区)相关医院也正在筹办医育结合托育园。此外,暑假期间,一些有条件的单位、社区还以委托或自办的方式,缓解家长“带娃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