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6版(2025年07月0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3人 360天 奔跑在凌云山的健康小分队
□彭宇口述 本报记者 白华宇整理

       我叫彭宇,来自四川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是南充市仪陇县铜鼓乡凌云山村的驻村第一书记。2024年7月,为响应驻村帮扶号召,我和两位同事谈凌芸、谭信娟背上行囊,开始了在凌云山村的帮扶工作。

       凌云山村地处高山丘陵地带,距仪陇县城48公里,辖区面积4.5平方公里,是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初到村里,蜿蜒的小路、错落的农舍、田间劳作的村民,构成了一幅质朴的乡村画卷。与上一任工作队完成交接后,我们深感责任在肩,决心用实际行动为村子发展出力。

       走村入户 迎回她的笑脸

       驻村伊始,我们便投入到2024年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工作中。挨家挨户走访,递上“名片”,让村民知道无论大事小事都可以找我们。一年来,我们调解土地纠纷、协调安装自来水、修建农用灌溉蓄水池、安装天然气,努力解决村民的急难愁盼问题。

       作为卫生健康系统的干部,发挥优势做好健康保障是我们最该做的事。入户走访中,我们发现了一些突出问题:许多村民健康意识薄弱,小病拖成大病、慢性病管理不善的情况常见;健康知识储备有限,对传染病预防、妇幼保健、健康生活习惯了解较少;部分村民迷信偏方,耽误正规治疗。于是,我们将健康宣教列为工作重点,组建了“凌云山健康小分队”,通过微信群让健康科普知识从“墙上”走到“掌上”,组织院坝座谈会用通俗语言讲解知识。我们还带领村干部前往绵阳市三台县学习中药种植技术,赴广元市苍溪县学习健康村建设经验,拓宽视野,凝聚共识。

       今年3月6日,我到周大爷家走访,看到他的外孙女小香蜷缩在墙角,没有上学。周大爷叹息说,带小香跑了好些大医院都查不出毛病,这学期她死活不肯去了,打算等大点了就嫁人。听到这话,我的心揪紧了。我立即向周大爷解释《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强调孩子必须上学。随后,我联系了小香的班主任了解情况,学校同意尝试特殊教学方式并请心理老师介入。同时,我联系了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心理健康中心主任刘茗,详细描述了小香的情况,刘主任建议尽快面诊。经过我的多次劝说,周大爷终于同意带小香去成都。

       在成都,刘茗为小香做了细致的面诊和专业检查,确诊为中度智力缺陷。刘茗安慰周大爷,孩子可以在当地医院进行康复训练,并建议申请残疾人认证以获得补贴,减轻家庭负担。诊断结果虽然沉重,但指明了方向。如今,我每月随访周大爷家,小香脸上逐渐有了笑容,也开始回应沟通。这朵迟开的花,正在大家的守护下,一步步寻找属于自己的春天。

       对接资源 为他们排忧解难

       去年9月,队员谈凌芸来到杨奶奶家。屋内昏暗,杨奶奶瘫痪在床,无法言语。2023年冬天,杨奶奶独自在家熏腊肉,门窗紧闭导致一氧化碳中毒,虽保住性命却从此瘫痪。孙子小刘辞去成都的工作回家照顾奶奶。谈凌芸搬来了向民政局申请的助走器,并着手帮杨奶奶办理低保和残疾认证。小刘翻找户口本时低声说:“我是奶奶一手带大的,怎么说我也不能不管奶奶。”回村委会的路上,谈凌芸心情沉重。健康帮扶任重道远,一定要让乡亲们明白,炭火能取暖,也能毁掉一个家。

       队员谭信娟第一次走访脱贫户刘大哥是在去年8月。刘大哥帮老丈人修房时摔伤,造成高位截肢,卧床至今已30余年。谭信娟协助他办理了残疾人认证和最低生活保障。在一次闲聊中,谭信娟得知刘大哥的儿子添了二胎,儿媳为生计不得不外出打工。了解到刘大哥尚未办理残疾人特别补助,她立即查阅资料,帮他填写了申请书。每次上门,谭信娟总会嘱咐家人多开窗通风,多让刘大哥活动手和上身,多晒太阳。通过持续的关怀和帮助,刘大哥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

       今年春节前夕,我们协调派员单位,邀请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省人民医院、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省骨科医院等机构的10余名专家,在铜鼓乡小学举办了“万名医护走基层·新春佳节送健康”义诊活动。活动为凌云山村及周边9个村的群众提供健康咨询、义诊、中医理疗和科普教育,现场参与群众近千人,发放健康礼包900余份。邓大爷高兴地说:“平时我们都不愿意跑那么远去找市里的专家看病,今天能在乡上就看到大医院的专家号,非常感谢。”

       制订方案 守护村民健康梦

       今年5月我们制订了《凌云山村健康村建设方案》,以“四个全覆盖”(健康阵地全覆盖、健康明白人全覆盖、健康习惯养成全覆盖、健康信息化全覆盖)为目标。通过院坝座谈会、村村通广播、发放宣传礼包等形式普及健康知识,推动村民改厕、垃圾分类。

       驻村近一年,村里的健康氛围在悄然改变:村民的健康观念正从“治病”向“防病”转变,主动咨询健康问题的人越来越多。我们体会到,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振兴,更是人的振兴。全面提升村民健康素养,才能更有力地推动乡村发展。未来,我们将继续扎根这片土地,用一点一滴的努力守护村民的健康希望。 (供图/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