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是引起中老年男性排尿障碍最常见的一种良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组织学上的前列腺间质和腺体成分的增生、解剖学上的前列腺增大(benign prostatic enlargement,BPE)、尿动力学上的膀胱出口梗阻(bladder outlet obstruction,BOO)以及以下尿路症状(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LUTS)为主的临床症状。
世界范围内,不同种族间BPH发病风险存在差异,黑人和西班牙人风险最高,亚洲男性风险最低,但亚洲人较美洲人更易出现中、重度BPH相关症状。组织学上BPH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与组织学表现相类似,随着年龄增长,下尿路症状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BPH一般发生在40岁以后,60岁男性人群中BPH的发生率>50 ,80岁时高达83 。约有50 组织学诊断BPH的男性有中-重度LUTS症状,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BPH发病率不断增高且呈上升趋势,而中西方BPH发病率的差距正在缩小。
BPH发生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上皮和间质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的平衡性遭到破坏有关。BPH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激素、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生长因子、基因多态性以及其他疾病(如代谢综合征、肥胖、慢性前列腺炎等)。年龄是公认的BPH独立危险因素,而性激素尤其是雌激素在BPH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另外,BPH的发生必须具备年龄增长及有功能的睾丸两个条件。
BPH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LUTS,包括储尿期症状、排尿期症状及排尿后症状。储尿期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尿失禁及夜尿增多等;排尿期症状包括排尿踌躇、排尿等待、尿线变细、排尿无力及排尿间断等;排尿后症状包括排尿不尽感、尿后滴沥等。前列腺分五叶,前叶、中叶、两侧叶及后叶,中叶和侧叶增生程度对症状影响较大,前叶和后叶影响甚微,因此,排尿困难症状的轻重与前列腺体积不成正相关。
诊断方面,以下尿路症状为主诉就诊的50岁以上男性患者应考虑BPH,诊断BPH引起的LUTS需要根据症状、体格检查(尤其是直肠指检)、影像学检查、尿动力学检查及内镜检查等综合判断。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PSA在4~10ng/ml区间有重叠,鉴别需要结合PSA、直肠指检、影像学等资料综合判断,前列腺穿刺病理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
治疗方面,需要明确下尿路是一个功能单元以及LUTS的多因素病因学,针对LUTS的治疗除了对因治疗以外,还应重视对症治疗,争取标本兼治。BPH的治疗主要包括观察等待、药物治疗及外科治疗。观察等待是一种非药物、非手术的治疗措施,但不是被动等待,而是积极干预,其主要内容包括患者教育、生活方式指导、定期监测等。因为BPH在组织学上是一种进行性良性增生过程,其发展过程较难预测,所以需要长时间的监测。BPH患者中只有少数可能出现尿潴留、肾功能不全、膀胱结石等并发症,因此,对于大多数BPH患者来说,观察等待可以是一种合适的处理方式,特别是患者生活质量尚未受到下尿路症状明显影响时。中重度LUTS明显影响生活质量同时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拒绝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可选择外科治疗,包括前列腺切除手术、前列腺剜除手术、前列腺消融及前列腺的非消融技术等。治疗方式的选择应当综合考虑医师个人经验、患者的意愿、前列腺的体积及患者的伴发疾病和全身状况等,由医患共同决策。治疗目的是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缓疾病进展及预防并发症发生,特别是肾积水导致的肾功能损害。
值得注意的是,前列腺增生尿潴留发生时需要留置尿管,尿潴留原因是膀胱逼尿肌功能失代偿所致,因此,尿管留置期间,应开放尿管5~7天,让逼尿肌充分休息以便功能恢复。
前列腺增生患者应定期随访,随访的目的是评估疾病进展、疗效和相关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并提出进一步治疗方案。随访内容主要包括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IPSS)、生活质量评分(quality of life,QoL)、尿液分析、自由尿流率和残余尿量(residual urine volume,RUV)。同时分析患者年龄、体能状态和预期寿命并决定是否每年进行一次直肠指检和血清PSA测定,根据接受治疗方式的不同随访内容可能存在一定差异。 (四川省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