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7版(2025年07月0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芦山县大川镇以中医药为纽带赋能文旅发展
从“看病难”到“康养热”的逆袭之路
□本报记者 侯文瑾

       在四川,有一处鲜为人知却令人流连忘返的“天然氧吧”——雅安芦山大川镇。这里地处青藏高原东缘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群山环抱,植被茂密,是清幽的世外桃源。然而,独特的地貌特征和自然资源也是一把“双刃剑”,让这里成了距离县城1.5小时车程的“医疗孤岛”。当结对帮扶、乡村振兴的“春风”吹过大川镇,在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及民盟组织的结对帮扶下,大川镇初步形成“中医药+文旅”“事业+产业”同频发展的雏形。

       寻破局之道

       既要治病,也要致富

       2025年荣获“中国民主同盟社会服务工作先进个人”称号的高中森就职于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事业发展部,在党委统战工作思路的指导下,他走进了大川深山。

       大川镇常住人口不到3000人,2024年初,位于雅安市芦山县的大川镇民盟卫生院(大川镇中心卫生院,芦山地震后由民盟中央捐建)运行变得越发困难:医疗设备陈旧、人才流失严重、管理体系薄弱、职工队伍缺乏凝聚力……与老百姓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形成了矛盾,一度成为政府关切、群众期盼解决的民生痛点。

       走进卫生院的大门,映入高中森眼帘的只有萧条。

       漏风的窗户、用树枝加固的输液架等简陋设备,也正是这样的恶劣条件,让卫生院仅有的几名医护人员纷纷萌生去意。“村民的慢性病得不到有效管理,人更是留不住。”依托自己在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工作多年的经历以及民盟的中医药专家资源、平台,高中森以中医药为切入点,着手为大川镇的发展困境想招破局。

       大川镇背靠西岭雪山、毗邻大熊猫国家公园,夏季平均气温仅22℃,每年有接近50万人到大川避暑旅游,且大川中药资源丰富,有多种道地中药材,考虑到这样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高中森提出“中医药+康养旅居”发展路径。

     “既要治病,更要致富。”在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的支持下,高中森负责具体的协调工作,协助规划立足于卫生院的大川镇中医药康养旅游,以“健康扶贫+统战聚力”为模式开展对口帮扶,制定《中医药助力乡村振兴三年规划》,着手聚力打造基层医疗统战示范点。

       解发展之困

       从“输血”到“造血”

     “房子都是空置的,两栋楼都只有一楼在用,硬件设施除了‘差’也想不到什么词来形容……总之,要技术没技术,大家都想走。”从芦山县人民医院调来兼任大川镇民盟卫生院院长的杨宗琼,最初很不乐观,但“高中森作为荣誉院长前来帮扶我们,随着他的牵线搭桥,多次送医务人员到成都学习中医药适宜技术后,眼看着越来越好了”。杨宗琼与高中森倾力联手,让这一丝“中医药香”牵住了人心,也引来了发展的希望。

     “我在医院的推荐下,被派到成都金牛驷马桥中医医院学习中医药适宜技术,目前掌握了拔罐、艾灸、刮痧和中药敷贴等技术。”从雅安职业技术学院毕业来到大川镇民盟卫生院工作的定向生魏青青,对中医药适宜技术从“一张白纸”到“熟练开展”,已成长为卫生院的青年骨干,还当上了卫生院副院长。“我来大川的时间不算长,但也深知这些实用的中医保健养生技术对山区的老百姓来说很有必要。”学成回来后,魏青青重拾了在这里留下去的决心,因为百姓需要,也因为学有所得。

       高中森担任荣誉院长参与管理以来,着重抓中医特色的专科能力提升,全院18名相关人员先后到雅安市级、县级,成都市级及基层中医医疗机构完成轮训。受训人员回院后,已能开展12项中医适宜技术,其中耳穴贴压、三伏贴等特色项目还引得患者回流。

     “因为气候潮湿,山路难行,大川老百姓的颈肩腰腿、肺部和消化系统疾病尤为突出,顺应他们的需求,我们有针对性地将中医药适宜技术和健康服务带到他们的家门口。”高中森说。

       面对卫生院技术薄弱的痛点,高中森协调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专家为主的团队定期驻点坐诊,并推动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定向培训医护人员。为了留住人才,高中森积极协调各级主管部门多方筹措资金,翻新员工宿舍、添置医疗设备,“以前医生宿舍玻璃碎了只能用纸板挡风,现在每间房都配了空调和独立卫浴。”

       2024年,卫生院门诊量同比增长50 ,基层公共卫生考核由全县倒数第一跃居全县第一,员工收入大幅提升,院容院貌发生根本性改变;2025年1月至5月底,卫生院门诊量达3822人次,其中中医适宜技术治疗达522人次……“随着中医适宜技术不断推广,相信高山老百姓对中医适宜技术的喜爱会与日俱增。”高中森对此信心满满。

       促康养蝶变

       中医药带动文旅发展

       大川,凭借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让220家民宿在这片郁郁葱葱的山水中落了地。

       盛夏,蟋蟀鸣,晚风静,正是到大川避暑的好时节。“7月中旬,我们30多间房都能住满。”在大川开民宿的李老板(化名)介绍,“多是退休来这里康养的老年人,也有周边来避暑的。”盛况背后,隐藏着更多的健康需求。

       民宿老板们的需求和大川镇民盟卫生院的发展路径不谋而合,以前是有需求没条件,现在正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好时机。

     “目前,我们在大川镇民盟卫生院的专业指导下,学习了简单的耳穴贴压、艾灸、药膳,还引进了各式养生茶,有更进一步健康需要的游客,我们还会推荐他们到离我们不远的卫生院享受专业的中医养生项目。”李老板表示。与此同时,为了给游客提供健康安全的康养条件,卫生院还定期召集民宿工作人员举办急救培训,以备紧急之时争取到“黄金抢救时间”,保障游客安全。

       为打造医院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高中森还着手参与设计卫生院中医药文化长廊。同时,在芦山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卫生院启动了中医药大楼建设,将打造出集中医诊疗、康养体验于一体的“同心名医馆”,引入省级名中医工作室,让山区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高中森介绍,下一步,卫生院还将与民宿合作建立中医药体验区,开发灵芝鸡汤、药浴包等特色产品,让大川镇真正成为“森林康养”“中医药养生”的健康旅游目的地。

       这片曾被“天堑”困住发展的土地,正以中医药为纽带,实现从“看病难”到“健康守门”、从“留人难”到“技术扎根”、从“旅游短板”到“康养IP”的三重跨越,成为乡村振兴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