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T04(2022年07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绵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全力打造川西北区域医疗高地
吴寿贵 张雯

 党的十九大以来,绵阳市以打造川西北区域医疗高地为导向,勠力同心、砥砺奋进,众志成城探索卫生健康发展新路径,聚焦医疗品质、夯实基层基础、抓牢疫情防控、保障优生优育、推进医养结合,全力以赴建设“病有良医”“普惠同质”“医防协同”“幼有善育”“老有颐养”的健康绵阳,全市卫生健康事业蓬勃发展,结出了丰硕果实,多项工作走在全省甚至全国前列,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提升医疗品质,建设“病有良医”的健康绵阳


 绵阳市以实施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为抓手,规划实施“一高地五中心”建设(川西北区域医疗高地,全省一流区域医疗中心、高水平中医医疗中心、高水平儿童医疗中心、西部一流的高水平区域精神卫生中心、国内一流核医学中心)、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等一系列“组合拳”,补短板、抓落实,推进优质资源扩容,积极建设“病有良医”的健康绵阳。


 “爷爷奶奶住在镇上,之前他们如果在乡镇上看病,因为病情需要再到城里综合医院看病,就得进行再次检查。检测报告可以互认后,他们直接拿着乡镇卫生院满足条件的报告单,综合医院医生就可以直接采用。”市民彭先生说。


 绵阳市于2017年启动市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试点,2019年印发《绵阳市同级医疗机构医学检验和医学影像检查结果互认工作实施方案》,2022年又在全省率先出台《绵阳市加快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工作实施方案(试行)》,进一步扩大实施范围、拓展实施项目,辖区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依据“绵阳HR”标识,对医学检验、医学影像两大类107项予以互认,这意味着同一患者到不同医院看同样的病,将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查检验,进一步减轻群众就医负担。2017年以来,绵阳市各级医疗机构实现互认检验项目15万余人次、减免费用近300万元,互认医学影像项目4万余人次、减免费用近500万元。


 近年来,绵阳市医疗资源不断富集、医疗品质逐步提高,卫生健康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现有医疗卫生机构4400余家,其中三级甲等医疗机构13家。有从业人员4.8万余人,其中高级职称3225人、博士81人,享受国务院津贴13人、省学术带头人2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7.9人、执业(助理)医师3.01人、注册护士3.63人。创建国家级重点学科(专科)3个、省级92个,建立院士工作站2个。建成标准版胸痛中心3个,基层版胸痛中心8个,注册胸痛救治单元134个,居全省第一位。国家卫生健康委核技术医学转化重点实验室、国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市、首批国家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市、全国托育服务政策实验基地等10余个国家重点试点示范建设项目落地绵阳,与相关医学院校建立附属医院、教学实习基地30个。强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累计减轻群众用药负担20余亿元;组建各类医联体77个,成员单位430家;建成国家级互联互通成熟度为四级甲等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居民健康档案全域查询,让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三甲医院的优质服务。


 2019~2021年,绵阳市门诊患者满意度、住院患者满意度连续3年居全省第一。


 良医护民守初心,健康扶贫出真招。严格落实“十免四补助”“两保、三救助、两基金、一兜底”政策,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费用自付比控制在10%以内,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与全市群众“同步奔康”。同时,将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一步健全“因病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机制等措施,全力防止因病返贫致贫;先后派驻800余人对口支援红原、壤塘、昭觉、布拖、青川、剑阁、平武、北川等地,绵阳市是全省卫生健康系统帮扶人数最多、涵盖专业最广、支援时间最长的地级市。


 夯实基层基础,建设“普惠同质”的健康绵阳


 绵阳市把基层卫生综合改革纳入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的重要内容,率先在全省出台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4个方面19条“硬措施”,着力在“资源重组”“队伍重建”“机制重构”3方面发力,同步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着力破解乡村医疗卫生“小散弱”难题,满足了群众就近“看得好病”的需求,确保“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


 位于三台县原进都乡的进都卫生院原本“规模小、服务弱”,在两项改革中,三台县将进都卫生院与乐安镇中心卫生院合并,在原进都卫生院挂牌“乐安镇中心卫生院进都分院”牌子,实行诊疗技术共享、医疗设备共用、健康信息互通、专科优势互补,并组建“医生、护士、药剂、检验彩超”医疗服务团队派驻分院,以诊治一般常见病多发病为主、兼顾中医理疗康复特色服务。“以前很多时候我们只能到县上或者绵阳看病,现在医疗水平跟上了,看病方便多了。”说起卫生院的改变,原进都乡居民深有感触。


 以“资源重组”为基础,推动乡村医疗均衡布局,就是统筹乡村地域特征、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因地制宜调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设置。整合非建制卫生院,调整归并为建制乡镇卫生院分院或院区。


 以“队伍重建”为核心,推动优质资源扩容下沉,重点是出台《绵阳市支持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支持北川县、平武县等民族地区、偏远山区加快补齐人才短板。拓宽人才招引的渠道和路径,建立乡镇卫生院向村卫生室派驻医师制度,试点推行岗编适度分离管理模式,动态调整确保乡村医疗卫生人员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


 以“机制重构”为保障,推动服务网络织密织牢。探索建立符合基层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建立基层医务人员生活补助制度。充分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赋能基层医疗卫生发展,引入AI 医生助手,让老百姓的常见病、多发病就近就便得到有效诊治。


 通过一系列的提档升级行动,全市建成国家级“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84家,居全省地级市第一位。2021年,全市基层医疗机构总诊疗量达2210.97万人次,占全市总诊疗量的56.71%。


 抓牢疫情防控,建设“医防协同”的健康绵阳


 战“疫”迎大考,提质促精进。绵阳始终把常态化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按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对标“四早”要求,坚持科学、务实、精准防控,全面推进“战疫情、促发展”两手抓、两手硬,强化统筹调度,狠抓预警研判,及时完善预案,高效打赢了多场疫情防控“局部战”,精心布局医疗资源,提高快速反应能力,牢牢守护住了全市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


 “出门遛个弯就能测核酸,不用再跑医院,步行10分钟,排队几分钟就能完成,太方便了。”在绵阳市桐君阁大药房便民核酸采样点,市民刘先生感叹道。


 今年5月,绵阳市着手打造“10分钟核酸检测采样服务圈”,构建“机构+便民+移动”核酸采样布局,建成了全省首个主城区“10分钟核酸检测采样服务圈”,在全市主城区人口密集区域设置了75个核酸采样点位,实现了主城区居民核酸检测采样步行10分钟到达。
 (下转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