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2版(2025年06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眉山市构建“四级”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从“病有所医”到“病有良医”
□魏冯 本报记者 冯若冰

       编者按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视察时走进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总书记强调,要加强乡村卫生体系建设,保障好广大农民群众基本医疗。2024年,四川将基层卫生健康工作置于全面深化医改、建设健康四川的核心位置,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重点,出台系列政策文件,系统推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改革。

       这场“强基层”的探索中,多地率先破题。5月底至6月初,川观智库健康研究院联合大众健康报社推出“健康大调研”,首站走进眉山市多个区县,探寻这里正在发生的“能力之变”“服务之变”与“资源下沉之变”。

     “原来看牙齿要跑很远,现在镇里就能找大专家看。”眉山市彭山区公义镇的张婆婆微笑着展示刚种好的牙齿。如今,家门口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正改变着基层居民的就医体验。

       从“看病远”到“看病近”

       织密基层医疗网络

       走进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基层医疗服务提质成效直观可见。“周医生,我头晕,是不是血压高了……”70岁的糖尿病患者黄阿姨一个求助电话,3分钟后,村医周良伦就驾驶着公共卫生服务车上门检测。他每周3~5次为辖区500位高血压和200位糖尿病患者开展常规检查。

       在村卫生室,周良伦轻点鼠标,村民的血压、血糖数据便实时上传至东坡区人民医院慢病管理中心云平台,市级专家可远程指导慢病诊疗。中医理疗区还有眉山市中医医院医生定期坐诊带教,周良伦也通过培训提升技能。周良伦告诉记者,除了日常坐诊,他每天下午还会拎着小药箱走村串户,为行动不便的村民提供上门看病服务。如今,村卫生室日均接诊近30人,便携式心电图仪、更丰富且实惠的药品,让村民们少花钱、少跑路,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

       永丰村卫生室的升级是眉山市基层医疗提质的缩影。这背后是眉山差异化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构建起以县级医院为龙头,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四级”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同时,合理配置乡村两级医疗卫生资源,建成16家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实现乡镇卫生院和行政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覆盖,构建“农村地区常见病、多发病基本诊疗30分钟服务圈”。

       从“引才难”到“人才聚”

       用活乡村健康守门人

       记者观察到,基层村卫生室职能的日益完善,背后是众多人才返乡助力。

       在丹棱县仁美镇桂香村卫生室,杨智雄、杨佳霖兄弟每天从早上8点忙到晚上9点。四年前,哥哥杨佳霖一句“基层更需要我们这样的专业人才……”说服在成都从事针灸推拿工作的弟弟返乡,成为村医。面对农村患者就医不及时、依从性低的问题,杨智雄总会耐心宣教,逐渐改变了村民的就医观念。针对关节疼痛等病症,兄弟俩发挥中西医专长,定制治疗方案,用专业与坚守保障村民健康。

       在100公里外的仁寿县富加镇桂树村第一村卫生室,村医李雨正反复研读从“村医生集中办公点”带回的培训笔记。每月11日、19日、23日,富加镇43个村的村医都会在镇卫生院集中学习。通过“现场教学+问题研讨”的形式,村医们既能聆听镇卫生院医护人员的病例分析和政策解读,还能当场向县医院专家请教诊疗难题,共性技术问题则由专人收集后在下一次集中解答。

       李雨感慨:“以前不敢开药、不会用系统,现在诊疗规范了,服务更有底气。每天来看病的人从原来的三四个到现在的10多个。”数据显示,村卫生室诊疗人次从2022年的800余人次增长至2024年的3000余人次,村民普遍反映村医更专业,健康档案管理更规范。

       从“接不住”到“治得好”

       构建县域医疗新生态

       记者走访眉山发现,基层医疗活力焕发,乡镇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名专家。“这三年,群众对我们的信任度更高了,更愿意到乡镇卫生院来看病。”彭山区公义镇卫生院院长黄伟感叹。

       这份信任源于多家优质医疗资源的持续下沉。2023年6月,该卫生院与四川华西惠民口腔签订医联体协议,同年10月华西惠民口腔专家工作站挂牌成立,华西口腔医院的专家定期坐诊,持续提升卫生院医疗技术水平,公义镇卫生院成为全市唯一开展口腔种植牙的乡镇医疗机构。在上级支持下,卫生院投入700余万元升级软硬件,建立区级专家门诊和远程会诊通道。

       自2024年起,彭山区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对口支援,联合打造的区级专家门诊每周一至周五开放。依托四川省人民医院托管彭山区人民医院的平台,远程会诊为疑难病例和慢病复诊架起便捷通道。如今,群众在公义镇卫生院就能享受四家上级医院的优质服务。

       从“联动弱”到“联动强”

       医共体模式更高效

       乡镇卫生院借助区县级医院支援帮扶,区县级医院如何持续提升自身能力,增强对乡镇的“输血”功能?

       以彭山区为例,该区人口30万,周边医院众多,竞争激烈。作为县域医疗中枢的彭山区人民医院,通过四川省人民医院托管实现质变:建立专科联盟,省医院专家坐诊、手术、教学并培养人才,彭山区人民医院选派骨干前往进修;开通5G急危重症转诊“极速通道”,疑难危重病人可一站式转至省人民医院病区;共享省人民医院13种院内制剂,检验检测与省人民医院深度合作。如今,医院的年门诊量达45万,实现从“输血式帮扶”到“造血式发展”的转变。

       去年,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天府医院正式亮相。作为四川省卫健委直管、西南医科大学直属附属医院,它的到来使得四川天府新区眉山片区迎来首个大型综合医院。医院于去年12月16日正式开诊,同时肩负着省级医院与地方医院的双重角色,积极发挥医联体与城市医疗集团作用。预计今年8~9月份,实现科室全面开放。


       新闻拓展

       打造乡村医疗服务

       四川样板

       从眉山到全省,四川乡村医疗改革正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重构”。2024年,四川围绕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打出“组合拳”。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上,试点县(市、区)从最初的37个迅速扩面至137个,组建了185个医共体。全省积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共下沉中级以上职称医护人员3406人,实现县级医院派驻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累计提供诊疗服务69.39万次。在提升基层机构服务能力水平方面,全川85 的村卫生室实现乡村一体化管理,医保服务“村村通”覆盖率达100 。

       2024年,全省卫生健康大会强调“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重点,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方便群众就近就医”。省委、省政府批复同意启动健康四川高质量发展试验县建设,每年评选10个试验县和10个孵化县,将基层卫生健康相关指标作为重要评估内容,打造乡村医疗卫生高质量发展的“四川样板”。

       目前,各地已形成特色样板经验。德阳市罗江区将辖区内12家公立医疗卫生机构、75个村卫生室组建起“罗江医院集团”,全区划分132个健康服务网格,健康管家团队定时开展医疗与健康服务。南充市仪陇县组建仪陇县总医院,对辖区村卫生室实施统一管理。攀枝花市米易县对285个乡镇卫生院编制统一管理、调配,实施专技岗位“定向评价、定向使用”,推行县级医院人才、技术、管理、服务“四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